曾经是中国的一个省,独立后废除汉字,现为
年爆发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直接将中国和越南的矛盾刺激到了明面上,中国人也一直认为越南是白眼狼,明明曾经受到过我们的帮助,转过头来却想着咬我们一口,所以有的老百姓还提倡跟越南势不两立。但是真正去过越南的人会发现,越南的某些地方的一些习俗和文化,和我们中国非常相似。其实这是,因为越南北部曾经是中国的一个省份。
在秦汉统治时期,中国的国土面积是比现在要大,我们的南方边境线是在越南中南部地区,也就是说越南北部和中部大部分地方,在当年都属于中国的一个省。在这个时间段,汉字自然也在越南被广泛使用。
但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越南独立出去成为了一个新的国家,新的文字也被创造了出来。越南独立后曾经大规模倡导废除汉字,但是如今越南也有不少人开始提倡重学汉字,想要恢复对汉字的使用。越南这个国家和汉字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关于越南的历史,我们今天有话说。
01归属中国,使用汉字
根据众多的史料记载,从秦始皇一统中国的时间开始,越南中部和北部地区其实是属于中国的版图之中的。在中原文化的统治没有到达越南之前,越南是没有自己的文字的。他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水平相对落后,还没有进步到一个足以产生文字的时代。但是中国不一样,早在原始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字。
《山海经》当中说,是仓颉创造了文字,仓颉造字当夜,天雨粟,鬼夜哭。生产力发展对文化水平提出了新的需要,所以文字才由此而产生。秦始皇一统中国以后,文字也得到了统一,也就成为了我们如今所了解的汉字。
越南作为中国的省,自然也会跟着使用汉字。只是他们当时没有使用文字的社会基础,所以学习汉字和传播汉字的过程是非常困难的。汉字属于是象形结构,本身就不容易理解和学习,对于越南这样一个相对落后的区域来说,就更是难上加难。
但是在统一管控制下,即便是再难,汉字也一点一点的在越南流传开来。当年流传下来的所有史书资料,都是用汉字编纂而成的。
不过汉字在越南社会上的普及程度相对较低,只有宗教人士为了学习教义,才会特意去先学习使用汉字。大部分越南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对汉字本身也是一知半解。因此汉字的发展基础在越南其实并不牢固,如果有人想废除汉字,那么这个行动会比在中国更加容易。
02独立过程,废除汉字
为什么越南曾经归属于中国,但是如今却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呢?这一点,还得从西方国家对越南的殖民统治开始说起。最先瞄准越南进行殖民统治的国家,就是法国。
法国看中了越南大规模的人口,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正好当时法国也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所以就把大量产业搬到了越南,把越南当成是原材料加工厂和劳动人口集聚区。这一举动方便了法国发展经济,同时也刺激了越南民众心中对于独立的渴望。
谁也不想当亡国奴,更不想在别的国家的统治之下苟延残喘,所以越南的有识之士号召社会民众进行反抗。即使短时间之内不能把敌人赶出越南,我们也要让敌人看到我们的决心和态度。
可是号召民众的工作并不容易,首先如何沟通交流就是一个大问题。正好这个时候,法国的传教士为越南带来了一种新的文字载体,那就是借助阿拉伯文字注音的国语字。国语词相对于汉字来说,更容易学习,更方便使用,而且流传速度会比汉字更快。简单来说,那就是使用国语字的门槛更低。
因此为了交流消息和沟通思想,越南社会开始大规模倡导使用国语字。这一举动确实也方便了越南人民内部的交流,是他们更容易形成集体,去抵御外来的侵略。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文字的传播是思想形成的基础,只有当有了统一的思想认知之后,松散的人民才能够拧成一股绳。
这样动荡的社会情况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虽然把法国赶出了越南的国土,但是日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殖民统治。后来因为中国的帮助,越南又赶走了日本和美国,这才正式实现独立。
伴随着越南的独立过程,汉字也在逐渐废除。新的国家形成之后,为了纪念国语字对革命所起到的作用,也为了摆脱中国的文化影响,他们倡导完全废除汉字,彻底使用国语字。
03逐步恢复,进程艰难
国语字使用起来虽然很便利,但是理解起来却很困难。我们可以用汉字来对比一下,中国小孩儿从小学习汉字,可以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大家在看到汉字结构的时候,就能够通过它所呈现出来的形状和联想到背后的一些画面。这是只有汉字才能够做到的事情,注音文字是没有办法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越南人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情况,再加上他们研究历史的时候,看到的东西都是汉字,所以越南的部分文化人士已经在提倡恢复对汉字的使用。在他们看来,这并不是为了取悦中国,而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国家的来处。
04结语
随着中国的崛起,汉字在国际社会当中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如今也成为了世界公认的通用字体之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直接带来了我们国际地位的提升。
像越南这些曾经是中国附属地区的国家,自然应当对汉字有所了解,因为汉字文化曾经直接的影响过他们自己国家的发展历史。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