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黄金周,我在广西用越南的网络发了一张

彭洋医生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6067766689650938&wfr=spider&for=pc

世界是喧嚣的,广西是宁静的。

晨霭中,傍晚时分,或是下雨天,和好恶之情不一样,广西在心中留下最鲜明的印象是宁静。这样的宁静在无意识间停留,又让某些身体深处的力量再度苏醒过来。从广西旅行回来后,听到友人询问,觉得哪个城市、哪处风景最好呢,几乎没有思考就回答了:中越边境的德天瀑布吧,那里每一个日常风景都很好。

德天大瀑布,归春河是界河,全程44公里,一侧是越南一侧是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跨国瀑布,德天瀑布除了壮美,形状也像是一罐广西壮族的大坛菜。古往今来生活着壮族人、骆越人,两边都是亲戚,对歌串门、购物交流都再正常不过。

瀑布灵动,河水轻缓,这里的生活温润如玉。

归春河的水平静得如一面明镜,保持着干净和纯净的光泽。老阿哥在青山绿水间,划一席竹筏,那场景从背后看起来真的有些煽情。即使是儿童的视角,都不会觉得他矫揉造作。投入到那仙境一般的美轮美奂中,他和他唱着的歌,歌声中浓浓的边境韵味,好像是永远都不衰老的。

在这里,人们喜欢把古法红糖做成生姜和玫瑰味,然后来泡热水喝。到处都是甘蔗,甘蔗林肩并肩地存在在边境的地界,奇异的咬人树和野生芭蕉,用它们有限的高度和生命的长度,令这里的风景优美且唯美。

归春河流域生活着壮族、京族、汉族等民族,这里旅游资源丰富,有着喀斯特山水田园风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以及多样的文化遗产。人们住在这里吃着进口的水、混血的鱼,因为归春河流的对岸就是越南,这里离边境只有步行即可到达的距离。当然如果真的要到越南去,还是要办过关的签证。

庞大的瀑布,跨国的归春河,德天大瀑布生活着的人却过得缓慢舒展,透出几分灵动与清丽来。壮族人的美食,越南的小商品,两者都色彩斑斓,与安静逸致的生活相比,显得格外的热闹和有趣。

在德天大瀑布,一飞跨两国的话还可以体验跨国秋千。刺激的长达二十分钟的跨国秋千,能俯瞰德天瀑布和归春河,能一览无余中越边境人民的静好生活。

树木、群山、瀑布,并且瀑布形状也像是一罐广西壮族的大坛菜,观赏瀑布沿路茂林修竹、风光旖旎,其间还有德天寺幽深静谧。有风景有情景,有想像性,还有知识和古文化。走在这里,你会对自然抱有感恩之心。游览德天大瀑布的异彩纷呈的水,让人置身于“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寻”的绝美胜境。生活在这样边关奇境边的人,无法缺少神韵、无法不干净。德天大瀑布的风景就像是上天遗落在人间的一幅画。

只有你来,就会离有些稳妥的东西非常近。

人们说,广西千里边境线,是陆地上的“千里漓江”。边境生活既有它的含蓄和规范,又有它跨越民族边界的国际化。全球化的时代,如果语言不通,就用更通俗的音乐表达,就用人们的神采各异来表达。再不济,还有共同的人性。田间地头就是舞台,瀑布的中心也是舞台,壮族人用山歌表心怀。

德天跨国大瀑布里荡漾着今天明天的美好生活,也流淌着爱情亲情的美丽传说。在广西崇左市大新县硕龙镇德天村,关于德天瀑布这个跨国瀑布,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里有两个姑娘,一个中国姑娘、一个越南姑娘,一个具有中国的美德,一个具有越南的美德,两人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在归春河边唱歌、洗衣、交流。一个倾盆大雨的雷电天,河中升起一面石壁,将河水拦腰斩断,两个姑娘遇难、变成白鹤。而石壁的形成天然地将这里隔成中国境内的德天瀑布和越南境内的板约瀑布。

宜州宜人的气候条件和宜居的自然生态资源,造就了宜人宜居的生活环境。

国家邮政局在年公开发行的《祖国边陲风光》特种邮票,命名为《桂南喀斯特地貌》的邮票图案就是德天瀑布。听说还有一部流传甚广的归春河小说,写两国青年从对峙到交流到相爱的故事。瀑布景观旁有一个越南集市和广西中越53号界碑,这里有“越南新娘”也有“中国姑娘”,结下了友谊像姐妹一样…

在德天壮族古寨,我们拜访了一位百岁老人。老奶奶口齿清楚,耳朵也好使,和她说话并不用很大声,并且她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老奶奶是本地壮族人,膝下有儿子儿媳作伴,现子女、孙、曾孙、重孙、外甥几十人,五代同堂。国庆节,在外面工作生活的家人,也会回来团聚。

百岁已颐期。从一个世纪步入另一个世纪,老奶奶说庆幸自己能活到这么大的岁数,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代。谈起往事,老人说到,他们在旧社会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尤其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那场自卫反击战中,她组织妇女参加救治负伤的解放军战士的事迹,如今在古寨已成广为传颂的佳话。那些遭遇,至今仍刻骨铭心。但说着说着,这位壮族老寿星,会化一切于一首山歌中,她知道勤劳能让日子越过越好,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也极为重要,于是她立即就能唱首山歌“今天我家有客来,没有好酒和好菜,唱首山歌表心怀……”

中越边境探险游,看壮族男女盛服、聚会作歌,国庆在这儿度过了两天假期,体验到了德天大瀑布独有的度假节奏。幸福生活中保持着壮族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基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53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