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文科创板是媲美2012年创业板的机会
1,我当下是很看好科创板的,因为这是媲美年创业板的机会。我们研究了很多科创板公司,整体质量是很高的,有不少公司是之前在主板和创业板找不到的。并且有一些公司实在太优秀了,以至于不得不忍受它的阶段性业绩不好,也要去拥抱。
2,在整个半导体的历史中,涨价本来就是个非常态的状态,价格下跌才是常态。
但是这并不会影响半导体行业过去这些年的高速成长,半导体是现代工业和信息产业的原油,它涉及到无数细分行业,芯片的种类也多如牛毛,不同产品的差异化非常之大。
3,只要中国经济在发展半导体产业,永远都是有结构性的机会的。
正如现在新能源高速成长,推动功率半导体的需求爆发式增长,这并不会受到消费电子需求低迷的影响。
4,因为汽车的税收占比非常之高,对政府来说刺激的动能也更强,但它会扩散到家电和手机上,毕竟这些行业都会涉及了大量的制造业,就业人口,还关联了大量的消费服务业。
从政策刺激的乘数效应来看,这些行业的刺激会带来最好的效果,并且这些产业链都在中国。
5,我们现在投资更重视企业是否能打造出让人震惊的创新性产品,是否能给消费者创造价值,或者向消费者传播价值。
6,在这一轮周期之后,大家可以看到什么公司才是真正厉害的,过去资金什么都买,这也是不对的。
现在可能只有20%的公司值得去买,我相信大家会给这20%的公司更高的估值,它会体现真正的进口替代,真正全面的技术突破。
现在我也无法理解很多半导体公司连一个打铁股的估值都不如,如果是一级市场,一定不会给一个打铁股这么高的估值,给一个半导体公司这么低的估值。
7,我们最近也研究了一些智能化的公司,虽然现在的收入可能只有几十亿,但可以预见它到年之后,都是百亿以上的订单。
我们有时候看它现在的费用很高,盈利比较单薄,但如果到它实现百亿以上收入的时候,它的盈利能力可以扩得非常之大。
所以,最重要的是,这个公司的产品是不是具有独占性,或者有不可或缺性。
8,无论是宝马还是大众,包括蔚来,都在投电池生产线,但是大家千万不要误解它想生产电池,不是的。
它投电池生产线最核心的原因是它要把电池的成本弄清楚,把电池的技术弄清楚,它才可以不被供应商所绑架,不是它想去生产电池,它最核心的目的是这个。
以上,是景顺长城基金经理杨锐文近日在一场内部分享中,分享的最新观点。
景顺长城优选自年10月25日杨锐文任职以来,截至年7月6日,累计回报收益.45%,今年以来收益-18.57%。
来源:Wind,截至年7月6日
自4月底以来,市场掀起强势反弹,但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板块,杨锐文坦言,虽然基金本季度跑赢了基准,但是除了新能源产业基金以外,其他基金反弹都不太满意。
这背后主要是基金对科创板和半导体持仓占比较高,而这两者在过去几个月的反弹中,并不如人意。
但杨锐文强调,自己非常看好科创板,因为这是媲美年创业板的机会。
“现在我研究了很多科创板公司,整体的公司质量是很高的,有不少公司是我之前在主板和创业板找不到的,并且有一些公司实在太优秀了,以至于我不得不忍受它的阶段性业绩不好,去拥抱。”
作为成长型选手,杨锐文对于半导体,新能源等行业研究得非常深入,本次分享中,他从行业底层逻辑出发,详细拆解了这些行业未来长期前景和投资机会。
聪明投资者整理了杨锐文主讲和问答全文,分享给大家。
科创板是媲美年创业板的机会,市场过度担忧三年解禁的风险
从我们基金的角度来说,虽然我们基金本季度跑赢了基准,但是除了新能源产业基金以外,其他基金反弹都不太让我满意。
主要还是其他基金组合当中,科创板和半导体占比比较高,这两块在这一轮的反弹都比较弱,拖累我们的组合。并且我们的基金可能是全市场宽基(注:应该是指主动型基金)当中,科创板持仓占比最高基金之一,但是我们对未来的科创板是充满期待的。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我们前十大重仓,从年初到现在为止,包括这轮反弹都表现比较弱,但是我们新进的一些持仓表现很不错,这也让我们这轮的反弹还算将就,不能说好。
刚刚提到科创板,我当下是很看好科创板的,因为这是媲美年创业板的机会。
我们对很多科创板公司研究下来,整体质量是很高的,有不少公司是我之前在主板和创业板找不到的。并且有一些公司实在太优秀了,以至于我不得不忍受它的阶段性业绩不好,去拥抱。
第一波反弹,科创板表现比较强;但是这段时间科创板表现相对较弱,主要还是大家普遍担心三年期解禁的影响。
三年期解禁一般是实际控制人解禁,实际的减值的金额会远小于大家的预计。
因为好的公司,实际控制人都不太愿意减,不像之前那种小非那么恐怖,虽然从数额上显得很大,但是实际影响是很小的。
大家也可以回顾一下,年底同样是创业板三年期解禁的开始,当时也挺多人担忧市场的砸坑,但是砸坑并没有如大家所预料的发生,并且从那时候开始酝酿了-年的创业板大牛市。
这一次科创板一样是会重演的,因为通过这三年的估值消化,不少公司的估值从50-倍下降到二三十倍,甚至更低。
科创50经历了三年,依然在0点左右徘徊,这三年不少公司的业绩已经翻了几倍,从时间维度,三年的蓄势已经足够长了。
现在市场过度担忧短期解禁的风险,这个纠偏可能会来得比较迅速和猛烈,所以我们还是比较坚定的。
半导体的产能切换难度非常大,芯片跌价不影响半导体行业的高速发展
我们的组合持有的半导体比例不低,大家会有些担忧。
的的确确,由于手机,笔记本,TV等下游需求超预期的差,部分芯片出现了终端价格跳水。
尤其他们是代理商出货的,像TI,ST这种芯片,过去因为代理商炒货的原因,炒了几百倍上去,掉百分之八九十甚至更多,这也很正常。因为现在芯片的库存还是非常高的,这种炒上去掉下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台积电还好,周末的台积电新闻是不准确的,台积电砍单情况没有那么严重,被夸大了,但三星的确发生了比较明显的砍单,中芯国际等等都会发生这种状态。
28纳米,40纳米以及更先进的制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砍单。由于现在全球预期衰退的状态,如果全球经济没有大的起色,这种砍单状态还是会持续的。
事实上这些情况都在我们预期内。如果一个公司没有足够的产品力,我们买它就没有任何意义。
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包括芯片跌价,在整个半导体的历史中,涨价本来就是个非常态的状态,价格下跌才是常态。
但是这并不会影响半导体行业过去这些年的高速成长,半导体是现代工业和信息产业的原油,它涉及到无数细分行业,芯片的种类也多如牛毛,不同产品的差异化非常之大。
半导体不同于一般的制造业,不同制程或者不同工艺的产能都不能完全自由切换。同样是做8寸,模拟的产线想转到功率几乎都很难。
首先设备重新改动,要花掉几个月。
第二个,模拟的单片价值量比功率高不少,厂商没有动力去转,因为转了又要转回来,代价非常之大,几个月就没了。
同样制程,不同工艺的产能,切换都尚且如此困难,这决定了半导体的供需过剩和结构短缺并存是个常态。
只要中国经济在发展半导体产业,永远都是有结构性的机会的。
正如现在新能源高速成长,推动功率半导体的需求爆发式增长,这并不会受到消费电子需求低迷的影响。
现在IGBT,SGTMOS等等这些,高压的MOS,事实上并没有缓解,甚至更紧缺,因为光伏和欧洲储能的大爆发。
我实在是不明白,它下游只是个组装厂,为什么估值比最核心的元器件贵那么多?
显然功率半导体的扩产时间和难度都远远高于新能源的其他环节,这种半导体的认知差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机会。
除此之外,车规半导体,半导体设备和半导体材料这些领域预计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保持高景气度。
今天半导体行情泥沙俱下,我们的持仓表现还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少数的标的今年下跌比较多,其他跑的还行,但是相对其他的成长板块是远远跑输的。
因为还是很多人认为半导体是个简单的制造业,认为先进制程过剩了就可以转单生产功率半导体,实际上就相当于用一个针去切牛肉一样,是不现实的。
很多人对半导体认知还是处于很初级的阶段,半导体的产能是切换难度是非常大的。
从美国的数据来看,半导体指数行情高点领先了砍单传闻接近半年。
但A股半导体是年8月中下旬就见顶了,差不多领先了砍单传闻一年。
当砍单传闻出来之后,半导体行情基本上是见底反弹了。
半导体反弹之后,我们的半导体持仓会在未来展示一个最强的基本面和成长性。我们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尤其看到很多非常好的公司,而且没有那么贵。太高估值的我们也不会买。
现在只是汽车智能化的开始,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可能比预期更为乐观
回到新能源汽车,在去年底今年初,我们公开表示对新能源车相对谨慎,但是我们在4月底和5月初,增加了新能源车的持仓。
很重要原因是政府启动汽车的消费刺激,我们认为有必要更为乐观看待新能源车的发展,
还有一点是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有竞争力的新能源车产品推出,新能源车的体验相对于传统燃油车进一步拉大,渗透率的提升过程可能比我们之前预期更为乐观。
尤其现在也处于政府逆周期刺激消费的过程当中,新能源车明显是受益的,补贴力度也在增加,缓解了今年成本的上涨和消费萎靡的压力。
我同事统计过,只要政府减购置税,后面一年基本上都是汽车的大牛市。与此同时,最近蔚来小鹏这些都在发布新车,越来越多车企在加速推进汽车的智能化,在车上引入越来越多酷炫的功能,车不再是a点到b点的交通工具,已经被赋予了更多层次的含义。
我们非常看好汽车智能化进程的加速,现在只是一个车的智能化时代的开始,未来充满期待和想象,所以我们在智能化上做了不少的布局,这些布局会提前于市场。
现在智能化的机会更像年的电动化,刚刚开始,尤其从市值的角度来看,电动化动不动就几百亿上千亿,智能化公司很多在市场还是挖掘不够充分的,我们研究了一些智能化的标的。
市场研究成本真的挺高的,里面很多底层的东西,没有汽车的背景研究会非常吃力。但和产业沟通多了,我们有一定的感觉。
这半年我们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思考持仓个股的风险,毕竟未来的确是充满不确定性,也请大家相信我们不会固执在某个股票或者板块,我们敢于坚持,一定是我们已经推演了各种情形,我们可以接受这样的风险。
我们希望我们投资的公司一定要有未来,如果没有未来,或者未来非常不确定性,我们一定会毫不犹豫砍掉,但是只要他有足够光明的未来,有足够的赔率,我就会坚持。
我一直认为,一个企业成长过程当中会有种种的波折,只有认知足够充分才能做有价值的坚持。我们发现更好的机会也会进行适度调整。
对未来一年的市场乐观,很多投资者低估了中国经济的相对优势
尽管当下的市场已经反弹了不少,后续的走向充满了分歧,但是我们的观点很明确,我们对未来一年的市场是乐观的。
绝大部分市场的参与者,尤其是国际投资者,低估了中国经济的相对优势,这种相对优势主要体现在:
第一,国内经济已经度过了低谷,逐步向好,而欧美仍深陷通胀和战争的泥潭当中。
第二,我们过去相对克制的经济政策,以及相对低通胀的环境,现在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空间。
比较一下全球三大主要经济体,美国处于一个胀而不滞的状态,欧洲则处于一个滞胀的状态,中国则是一个滞而不胀。
中国是全球少有依然能保持低通胀的经济体,因此,中国也是全球极少有能力继续保持宽松货币政策的经济体,随着不断加码经济刺激力度,中国将会走向复苏,这是比较确定的。
美国现在还是面临一定的挑战,它面临着抑制通胀和经济硬着陆的两难选择。尽管加息可以缓解通胀的压力,但是稍有不慎可能直接导致全经济进入衰退。
股市大跌很有可能会反作用影响消费,会不会直接让整个经济进入负反馈的状态?
另外,俄乌战争某种程度上损害了美元的信用。一些海外对冲基金经理讲,按过往的规律,美债的收益率从1.5%上行到3%,必然会带来新兴市场暴跌,但是这次是例外。
新兴市场的初期的坚挺,或许说明了美国市场或者美元的吸引力在不断下降,我感觉这和俄罗斯战争损害美元信用还是有一定关系的,这和历史上是不一样的。
欧洲的情况更为糟糕,俄乌战争似乎是在不断消耗欧洲的资金和推升通胀,原油和天然气价格的暴涨极大损害了欧洲的产业。欧洲化工产业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C2,C3裂解亏损,后面大概率是持续下去了,现在已经出现了少部分欧洲裂解产能被迫关停,所以现在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C2,C3这种基础原材料开始涨价,直接导致欧洲其他化学品的全线涨价。
高油价也同时推升了运输成本快速上升。欧洲化工行业只是受影响产业的缩影之一,其他产业也在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能源价格暴涨挤压了欧洲老百姓的消费能力,这也让欧洲经济进入进一步的负反馈。
当下情形大概率是成长股的行情
上面探讨了主要经济体的比较,中国资本市场或者中国经济会越来越具有相对的吸引力。在全球面临高通胀的时候,全球经济可能更需要中国复苏的拉动,也可能需要中国继续为全球缓解通胀出一分力。
俄乌战争以及随后的经济制裁加剧了全球的通胀。欧美制裁非但没有影响到俄罗斯的出口,反而把欧洲拖入到滞胀的漩涡当中。
尽管俄罗斯的GDP只占全球2%不到,但是西方试图通过制裁把俄罗斯剔除在全球供应链以外的举措,却让全球经济陷入到滞胀的阴霾,欧洲是深受其害,某种程度也说明了一点,去全球化是极其困难的,这也提前给欧美上了一堂课。
鉴于全球经济压力,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外围环境反倒可能出现边际的好转。
回到国内,5月份的社融数据是超预期的,但是数据结构并不好,这也意味着剩余流动性是持续过剩的,并且现在房地产数据也在提升,流动性信用扩张阻塞也在缓解,导致风险偏好不断上升。
参考历史的经验,这种情形大概率是成长股的行情。
历史上也可以去翻查翻查,年年初天量的信贷,数据的结构一开始也是不好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构是不断转好的,政府的逆周期操作一定是会有实质的,这是不可避免的。
还有一点,7月份将近1,万的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这也让就业压力会进一步加大,这也会推动政府进一步加大刺激力度,以确保经济的平稳增长。
综上所述,经济复苏是确定的,剩余流动性过剩也应该是持续的。美国加息带来的资金回流力度是边际转弱的,这种情形之下,市场大概率表现会好。
高通胀已经演变成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除了中国以外,全球大部分国家均面临着高通胀压力。
高通胀的成因,一方面是需求端,因为欧美的过度刺激带来需求的非理性增长,尤其美国疯狂印钱刺激消费,另一方面是供给端过去10年在能源资源的资本支出严重不足,以及全球过于激进推进碳中和,还有战争和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效率大幅下降,这些因素的叠加影响。
从全球角度来看,中国似乎就是例外。
中国政府在过去这些年一直在做经济的逆周期调控,并且我们疫情的刺激政策也很克制,尽管过去的这种保守政策思路未必是最好的,但是今天似乎给我们带来足够多的政策空间。
并且由于我们的粮食生活品基本上自主,通胀压力主要体现在能源以及原材料的输入性通胀,尽管我们的原油进口依存都很高,但是我们的能源结构相对自主,所以受到的影响也相对可控。
随着疫情缓解以及消费刺激政策陆续出台,会存在各式各样的机会
今天中国最大的问题还不是通胀压力,而是过去两年多的疫情对服务业造成的冲击,国内的内需不足带来的经济负反馈,引发的种种问题。
今年奥密克戎造成的疫情,对消费带来巨大的冲击。
月度社零数据出现连续的下滑,服务业遭受了全面的创伤,服务业的就业人口现在占比超过45%。
各个地方陆续出台消费刺激政策,以及各种中小企业的纾困政策,我们倾向性认为,尤其汽车,家电,手机这些长产业链条的消费行业的刺激政策会不断加码和扩散。
可能汽车尤其是重点,因为汽车的税收占比非常之高,对政府来说刺激的动能也更强,但它会扩散到家电和手机上,毕竟这些行业都会涉及了大量的制造业,就业人口,还关联了大量的消费服务业。
从政策刺激的乘数效应来看,这些行业的刺激会带来最好的效果,并且这些产业链都在中国。
疫情对我们服务业带来严重的挑战,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消费的韧性真的很强,尽管在二季度对各行各业带来全面的冲击,但是在这种非常不利的状态之下,我们的消费龙头企业依然不断在提升市场份额。
随着疫情缓解以及消费刺激政策陆续出台,我相信这里面会存在各式各样的机会。
今天我也在调研,的的确确跑完之后,对这个结论还是更有信心,我越来越深刻感受到中国科技品牌的崛起,从手机端的华为,OPPO,vivo,小米,再到无人机的大疆,再到造车新势力的“蔚小理”等等。
我们看到这些企业不仅仅在国内攻城略地,同时也在海外快速扩张。
在我们过去的印象当中,我们科技股都是tob业务为主的零部件公司,很少是toc主导的产品型公司,但是这几年越来越多企业,它不仅仅包含了制造,还不断地在加强在设计研发品牌的投入上。
这轮疫情,这些科技品牌企业,虽然国内业务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海外业务是高歌猛进的,过往这些中国的成功的品牌型企业,都是强大的营销能力为主要的推动力,但是现在营销的作用似乎已经大幅下降,消费者更重视产品本身。
我们现在投资更重视企业是否能打造出让人震惊的创新性产品,是否能给消费者创造价值,或者向消费者传播价值。
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这类型的企业,这些公司能创造一个充满创新型并且全球领先的产品,这些做好产品的公司,最终会保展现强大的爆发力。
中国制造的优势是无与伦比的
四五月份的上海疫情使得市场对中国制造开始担忧,但我们一直认为中国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中国制造的优势是无与伦比的,劳动力数值和数量都是不可替代的。
在4月份,疫情很严重的时候,越南高增长的出口数据让很多人开始恐慌,各种中国制造业崩溃论也开始传播。
事实上越南更像我们产业链的延伸,并不能替代,所以5月份越南的出口增速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中国90年代的高效扩张为今天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天量的工程师,这些不是其他发展中国家能够快速复制的,我们的优势不局限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全产业链优势,还有我们天量工程师的培养能力。
厂房,公路,电厂,码头这些基础设施的追赶可能只需要几年,但工程师的培养和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没有10-20年几乎不可能完成。
就像国内有些公司想投芯片,发现投了几个亿,甚至有一个公司投了超过20亿的钱,结果现在黄了,芯片没有那么好做,不是有钱就能砸出来,你要找对人,还需要供应链的支持,所以中国这些优势也给中国的科技发展和崛起带来很长的时间窗口。
对中国科技发展充满信心
讲到科技的崛起,很多人不相信我们的科技,以至于我们投资的过程中经常能听到各种质疑声,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是,武断的拍脑袋不仅仅无济于事,甚至有可能会被过去的认知蒙蔽双眼,忽视了事物本身的发展。
中国用30年去追赶其他国家的百年发展,我们的企业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完美的,都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过程中,对于这些企业,如果我们盯着它们的缺点,可能会全部错过。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国产车的进步,可能就会更深刻的体会到中国科技产业的进步。所以我一直建议很多人一定要去车展感受一下现在国产车品牌的崛起。
今天的半导体产业和年半导体产业也不可同日而语,无论收入,利润还是产品线各方面,现在只是过去了4年时间,再给4年时间,大概率发展速度会远超出我们的预期。
对于科技的发展,比尔·盖茨有句名言:“人们总是高估未来一两年的变化,低估未来十年的变革。”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低估中国科技企业5-10年的发展速度和高度,所以我一直认为全世界找不到我们这样的民族,这么崇尚奋斗,为了发展和生活,无数人愿意任劳任怨,这也是我们过去制造业成功的基础,我们没有改变过。
如果中国科技无法崛起,基本上意味着中国无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事实上我们的科技和制造业是一切行业的基础,没有这些,哪有什么消费升级。
就像日本失去10年的无欲望社会,整个社会进入一个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状态,是一个很可怕的时代。
但我相信中国不会,因为我对科技发展充满希望。
看好能源,自主可控,消费升级
我们一直看好几个方向,第一个是能源方向,包括了原油,煤炭,风电,光伏,性能车,储能等等,尤其在当下碳中和以及战争冲突的背景下,能源至关重要。
我们更偏好新能源而非传统能源,主要是我们不知道怎么给传统能源这种长期衰退型资产定价,估值把握也比较忐忑。
但在年供给侧改革的时候,我曾重仓过煤炭,我们是煤炭历史的最底部买入的,最高的时候赚了百分之五六十,后来卖出的时候平均赚了百分之二三十。
第二条主线是我们自主可控的方向,包括半导体设备材料,软件等等。尤其俄乌战争之后,让我们更加认识到自主可控的重要性。
第三个是消费升级的方向,因为消费升级肯定不仅仅是白酒,还有各种各样的升级。对我们来说,我们更偏好科技品牌崛起的机会,包括电动车,各种科技细分品类的公司。
最近我跑去调研的一些公司,给我的感觉是,中国有些公司的创新速度和力度真超出了我的预期。中国企业真正走向一个世界创新的道路。
我们还是会坚定地持有这些公司,包括我们一定会不断审视。因为我考虑最多的事情就是持有人的风险,当然这个风险不是一个季度低于预期或者两个季度低于预期,而是这个公司能不能做到很大,最终能做到多大,我们最终能赚到多少钱。
如果这个公司没前途了,完蛋了,或者它走的路产生了巨大的偏差,大家不用担心,无论亏了多少都会把它剁了。
大家也可以看到我们的持仓,过去一年跌了不少,但为什么还继续持有?
因为我们相信他们的困难是短期的或者费用增加是短期的,我今天持有,因为相信他们会迎来第二春,如果没有第二春,就会砍掉。
我们的组合一定是短中长都考虑的,不会说只是今天最火热的赛道。
我相信市场上绝大部分的选手都追逐在最高景气度的方向,短期我们也会考虑,因为我们也需要短期业绩的平稳,同时需要长期的业绩,当然也更看重长期。
问答环节
A股的流动性更好,所以我们更倾向于买A股
问:最近市场反弹了很多,更看好A股还是港股?
杨锐文:港股我们也投资了一些龙头企业,我们对港股的参与还是比较谨慎的,好多公司的价格是假的,没有交易量支撑的价格都是假的。
港股有时候卖出5%-10%就可能严重影响股价了,但是A股卖出20%-30%都不会太影响,说明A股绝大部分公司的交易价格都是真的,所以我们在港股只投资龙头企业。
我们也参与了一些有长期前景的互联网公司,一季度的持仓中可以看到,我们长期看好的互联网公司进入了我们的前4大持仓。
对于港股,我们是局部看好的,但我们更倾向于买A股,因为A股的流动性真的太好了,并且A股是冒险者的乐园,因为如果你犯错了,纠错的成本是比较低的,但在港股如果犯错,那就是血的教训了,这是第一点。
我们更倾向于买偏上游的光伏
问:近期新能源板块反弹比较多,如何看待光伏产业链?
杨锐文:我们看好光伏,但我们对很多公司的定价或者很多环节定价的思考不到位,所以我们更倾向于买更偏上游一点的东西。
光伏下游的东西我们相对比较谨慎,因为扩产速度太快了,包括我们对新能源车的公司也一样,不仅考虑需求,我们更看重供给结构,因为它现在处于一个ROE的高点,不能用一个顶峰的ROE给一个顶峰的估值。
我们更重要是考虑公司ROE能否维持,当然它可以是个顶峰的ROE,如果它能长期维持,也没有问题。
晶圆厂供大于求,有利于竞争力强的芯片公司走出来
问:怎么看半导体的周期,三季度末是否会见底?
杨锐文:第一,从整个半导体来看,砍单的态势到年底之前不会缓解,但是现在的影响肯定是被夸大的。
因为消费电子终端需求预计是下滑10%或者和市场持平,结果市场下滑了20%,它的库存也是高的,同时发生了去库存化,叠加需求下滑,所以现在砍单的量或者影响会比想象中下滑更大。
现在它处于一个去库存的过程中,但这和股票没关系。因为我们A股的半导体见顶已经领先了一年,美股也领先了半年,这些一般都有半年到一年的提前量,所以如果我们预计明年初基本面见底反弹,股价反弹可能会更提前。
第二点是晶圆厂端过剩,不代表局部芯片的短缺,中国有些芯片公司的发展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有些公司花了二三十亿没有实现的事情,但有得公司用一年就解决了,并且效果非常好,这么高的研发效率,这种零突破的产品一定是很有前景的。
很多人只看总盘子,但是国产芯片在国内的需求只占10%,进口替代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是不能只看终端价格的变动,终端价格变动和厂商的感受或者价格的下跌,不会有那么明显。
所以整个晶圆厂供大于求,更有利于这些有竞争力的芯片公司走出来,而且资金会更集中于投资这些公司,我们也更愿意投资这样的公司。
问:如果美股继续下跌,A股受影响的程度最大有多少?
杨锐文:四,五,六月份,A股已经彻底走出独立行情了,所以我并不认为它会有多大的影响,而且跌得最狠的时候,外资也并没有卖多少,可能更多是由私募爆仓以及公募专户的止损带来的。
事实上这一次美国的冲击影响是远远小于预期的,尤其美国国债收益率从1.5%到3%的过程中,对中国A股市场,包括香港市场的影响都很轻微,没有出现之前预想的暴跌。
功率半导体在消费电子中的占比已经很小了
问:怎么看下半年汽车芯片的投资机会?怎么看待国内这些汽车芯片概念公司占比第一还是主要以消费电子为主?
杨锐文:首先,功率半导体里面,汽车占比并不高,更多是光伏,储能这些,实际上消费功率半导体里面,消费电子占比已经很小了。
就像无锡的某个公司,原来它主要50%以上是消费,现在只占15%,另外,杭州某公司原来也超过50%是消费,但现在下降到了30%,另外25%是一个国内独家占有的,所以也不受影响。
实际上受影响的也就只有15%会受影响,它们70%-85%的业务几乎都不受影响,甚至现在严重供不应求,交货时间都排得很满,所以根本不用太担心功率半导体。
过去全球投资在需求和供给上严重错配
问:怎么看外盘半导体的景气度以及国内替代会不会受影响?
杨锐文:首先过去一年晶圆厂不断涨价对芯片设计公司是不利的,现在供大于求,因为全球经济衰退或者调整的速度比我们想象中要快,对很多芯片设计公司来说,它的成本也在下降。
第二因为产能紧张的时候,被迫把产能集中在某一些厂商当中,但现在可以多元化了,事实上半导体周期下行或者景气度下降是对晶圆厂是冲击最大的,因为晶圆厂是重资产。
但是对芯片设计公司不一定是利空,甚至有可能是利好,因为它的需求能保持或者产品能保持,同时成本还在下降,所以反倒是利好的。
过去全球投资都发生了需求和供给的严重错配,我们从来没想过风,光,车,储能够这样爆发,所以在两三年之前就确定了我们都投错了,在逻辑芯片的投资多投了,在功率半导体这边少投了。
对很多中国企业来说,今天更愿意去投资价值量更高的晶圆厂。他们希望每张晶圆片的价值量越高越好,最好有一两万两三万的价值量,因为你投功率半导体最低端的功率有两三千,终端可能也就五六千,高端的七八千的价值量。
但是现在风,光,车,储爆发之后,对低价质量的产品需求更多,所以整个需求和供给严重错配是最核心的原因。
半导体内部有明显分化,不能用整个行业的景气度去概括所有公司
问:如何看待今年上半年半导体行业的盈利水平?
杨锐文:很多半导体公司在上半年就是盈利高点,下半年盈利会下行,但是对有些公司来说,上半年可能是低点,下半年是高点,分化非常大。
大家不要把半导体当成一般的制造业,它的品类和产品趋势和新产品都有关系。所以如果总体去看的话,整体可能是下行的,但有很多公司是上行的。
比如有一个公司它在上半年为了实现国产化。对它的产能爬坡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但是它现在完成了,它的成本就是业内最低。
它在下半年的盈利就会明显扩大,因为它已经完成了国产化,所以不能用一般制造业的逻辑去衡量它,品类和品类的差别太大了。
现在只有20%的半导体公司值得买
问:下半年半导体行业中,会有哪些因素能刺激它的盈利水平?
杨锐文:半导体的盈利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企业差别太大了。
在退潮的时候,大家才知道什么叫进口替代,什么叫研发推动新产品的爆发带来业绩的暴增。
不是因为市场把芯片炒高了,它的业绩出现爆发,但第二年就下降了90%,这种东西都没有意义,我们看的是它在各个品类以及各个产品线当中的全面突破。
在这一轮周期之后,大家可以看到什么公司才是真正厉害的,过去资金什么都买,这也是不对的。
现在可能只有20%的公司值得去买,我相信大家会给这20%的公司更高的估值,它会体现真正的进口替代,真正全面的技术突破。
现在我也无法理解很多半导体公司连一个打铁股的估值都不如,如果是一级市场,一定不会给一个打铁股这么高的估值,给一个半导体公司这么低的估值。
半导体不受芯片降价,砍单影响
问:最近听到一些芯片降价,砍单的消息,这块影响更多还在消费电子,车用半导体这块是否也会受到芯片降价,砍单影响?
杨锐文:不受影响,事实上大家不用担心,我们对这个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