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才是我
如果要问一个人最爱的是什么,那必定是“自我”了。
如果要问一个人最喜欢什么,那必定是“我”的快乐。
如果要问一个人最讨厌什么,那必定是“我”的痛苦。
如果要问一个人最期待什么,那必定是“我”永远快乐,没有痛苦。
可以说,人的一生所思所作,都是在努力为“我”创造快乐,避开痛苦。
快乐和痛苦分为两种,身上的和心上的。因此,此“我”也被人们分为两个部分,身和心。人们或将身视为“我”,心视为“我的”;或将心视为“我”,身为“我的”;或将身心整体视为“我”;或认为身心之中或之外另有“我”,身心则为“我的”。
那么,“我”究竟是什么呢?
人们认为的“我”,至少要同时符合以下四个特征:
一、有自主性,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自由表达意志,独立做出决定及自行推进行动的进程。
二、有恒常性,从出生到死亡,从此地到它处都是同一个,人们不会认为童年时是别人,青年时是我,老年时又是别人,也不会认为在此处是我,走到别处就不是我了。
三、有唯一性,不可分割,独一无二,人们不会同时将两个以上的个体都视为我。
四、是活着的生命,有思想、感觉和认知。
既然有关“我”的观点都是围绕着身和心展开的,我们现在就来分析一下身心,看看到底什么是“我”。
身体是由两种物质构成的,即25%的固体物和75%的水。
坚性的物质是固体物,固体物包含了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及矿物质等,这些固体物组成了毛发、指甲、牙齿、皮肉、筋骨、心肝胆、脾肺肾、大小肠及肠中物、胃及胃中物、脑及脑中物等。
潮湿的物质是水,水则遍布于全身的血液、眼泪、唾液、尿液、胆汁、汗液等液体中。
这两者不只是体内有,体外也有,体外的固体物组成了花草树木、五谷杂粮、金属塑料、油脂空气、山川大地、日月星辰等。体外的水则是指江河湖海、云雨雾露、草木中的汁液等。
体内和体外的固体物以及水,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只是以不同的形态组合、转换和迁移。人依靠吃外界的食物,将食物中的固体物转化为人体内的固体物,食物中的水则补充体内的水分。经过新陈代谢后,又将部分固体物和水排出体外,这其中也包括呼吸时吸入和呼出的气体及水蒸气。如果停止饮食,身体便不会成长,很快也就失去活力了。
可见它们因条件变化而变化,有条件则成长,无条件则坏灭,无自主性;不恒常归属于某人或某物,新陈代谢,日新月异,前后不一,无恒常性;可分割,可替代,非唯一性;非男非女,无思无想,无受无知。由此可见,固体物和水都不是我。
没有物质处则是虚空,身体内的虚空有鼻腔、口腔、耳洞、食道、胃中空、肠道以及各器官之间的空隙等。
体外同样也有虚空,比如天空、洞穴、房间、竹子中空、瓶子内空以及物和物之间的空隙等等。
所有虚空在本质上都是空,并没有什么不同,内外的空间也常常是互通的,当有物质填充时,虚空便不存在了。
它们因条件而有,无条件则无,无自主性;不恒常存在,无恒常性;没有实质,非男非女,无思无想,无受无知。由此可见,虚空也不是我。
身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热量,以此保持着稳定的体温,体温又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和提高免疫力,因此人才得以存活和成长。
体外同样也有热量,比如阳光、火焰、地热、气温等。内热和外热在本质上也没有区别,内外的热量是不断交互着的,身体通过体表和排泄向外散发热量,又通过体表与外界的接触来温暖身体。
它们也是因条件而生,无条件则灭,无自主性;转瞬即逝,无恒常性;没有实质,非男非女,无思无想,无受无知。由此可见,热量也不是我。
身体会动,不仅有肢体运动,还有言语、呼吸、心跳、脉搏、血液循环、肌肉拉伸、吃喝拉撒、筋脉痉挛等活动,如果身体中的一切活动都停止的话,生命也就结束了。
体外也有动,体外的动则是指风吹草动、树摇叶落、斗转星移、台风地震等各种自然界的活动。
身体的运动可推动体外的物体,体外的运动同样可以传导到体内,这两种的运动状态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它们因条件而发动,无条件则停止,无自主性;此起彼伏,无恒常性;没有实质,非男非女,无思无想,无受无知。由此可见,运动也不是我。
就像各种金属、塑料、汽油、玻璃、橡胶等物质在虚空中组成了汽车。这些物质并不特定归属于某一辆车,也不是汽车本身,只是以各种形态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互相作用,便形成了车的形态。因此会热会动,离开了这些物质或零件,热和动便不存在,车也不存在。
身体也是如此,固体物和水在虚空中组成了身体。这些物质并不特定归属于某一人,也不是人本身,只是以各种形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互相作用,便形成了身体的形态,因此会热会动。离开了它们,热和动便不存在,身体也不存在了。
如果我们对身体中的固体物、水、虚空、热、动这五种物质现象都这样仔细观察思维,就会如实看清这一切都不是我,也不是别人,不属于我,也不属于任何人。
身体有五种感官系统,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嗅觉系统、味觉系统和触觉系统。
视觉系统是眼,人的眼睛近似于球形,包括眼球壁、内容物、神经以及血管等组织,嵌在眼腔之内,有眼睑保护,可感知光线。
听觉系统是耳,在眼睛后面,包括耳郭、外耳道、鼓膜、鼓室及内耳等组织,通过鼓膜的共震来接收声音。
嗅觉系统是鼻,是呼吸通道的起始部分,包括外鼻、鼻腔及鼻旁窦等组织,鼻腔中分布的嗅神经,能感知气味。
味觉系统是舌,在口腔底部,由舌根、舌体和舌尖组成,舌体表面含有味蕾,可感知滋味。
触觉系统是肤,指躯体中的绝大部分组织,包括了皮肤、皮下组织、粘膜、肌肉、肌腱、筋膜、关节、骨骼、内脏等。它们分布着密集的神经末稍,能感受到接触、冷热、软硬压力等。
五种感官连接着中枢神经系统并通过生物电来传递信息。中枢系统由脊髓和大脑组成,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能接收、加工、储存各感官所接收到的信息并输出和控制全身各个系统。
各种感官系统同样是由固体物、水、热、动等物质现象所组成,这些物质现象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它们都是无自主性的,不恒常的,无思无想,无受无知的,都不是我,由它们所组成的感官系统自然也是如此。
当感官和事物发生作用时,会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感觉,感觉不是物质现象,而是心理现象。五种感官分别与五种事物产生感觉,即眼和光线产生视觉、耳和声音产生听觉、鼻和气味产生嗅觉、舌和滋味产生味觉、肤和碰触产生触觉。
感觉产生的同时,还会生起感受、知觉和心行这三种心理现象。
感受有三类,痛痒悲伤类的苦受、舒服快乐类的乐受以及不苦不乐类的舍受。
知觉是指根据每个人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对所感知到的事物生起的整体认知,比如大小、多少、形状、远近、快慢、早晚等概念。
其它的心理现象则全部归类为心行,包括回忆、思考、分析、看法、欲求、决策、情绪、注意等各种主动产生的内心行为。
感觉、感受、知觉及心行,这四种心理现象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心。就像自然光是由多种光波组成的一样,离开了这些光波,也就没有自然光。心也是如此,由感觉、感受、知觉、心行这四种心理现象所组成,离开了它们也就不存在心了。
除了五种感官能生起感觉以外,心也能由回忆过去的感受、知觉和心行而产生感觉,在这里暂称为心觉。比如人们回忆起过去的旅行经历会感到开心并由此开始计划下一次旅行。
因此,人总共有六种感官,即眼、耳、鼻、舌、肤、心,与六种事物,光线、声音、气味、滋味、碰触、思想,分别生起六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心觉。
六种感官对六种事物就像收音机不同的频道接收不同的电台,互不兼容。比如眼不能听声音,耳不能见景象,肤不能回忆思想,心不能尝滋味等等。
然而感官和相应的事物并不是在接触时就一定会生起心理现象。比如太专注于看书时,会注意不到边上的声音,像是从没有发生过一样;走路时过于专注思考而没看到路上有坑;很多时候,我们完全没有发现自己内心在想什么等等。
但是如果相应的心理现象已经产生,人们此时转移注意对象而不再注意之前的对象时,之前的心理现象便会消失,并生起与新注意到的对象相应的心理现象。
比如正在享受美食的人,突然被身边的人撞了一下,注意对象则会从食物转移到身边的人。美食相应的愉悦、知觉和心行便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身体的疼痛、撞击事件的认知以及愤怒。
为什么呢?因为感官和事物如果要产生心理现象,前提必须要有注意。注意不是事物,而是心行的状态。因此,只有在有注意状态的心行作用下,感官和事物才能产生感觉等心理现象,如果没有心行的注意状态,感官和事物就不会产生心理现象了。比如熟睡的人完全不知道外界发生了什么。
就像两根木头互相接触,摩擦生热起火,如果不摩擦便不会产生热量和火焰;就像闭合的照明电路,有定向的电流,灯泡才会发出光和热,如果没有电流,灯泡也就不会发光发热了。
人也是如此,有相应的注意才有相应的感觉、感受、知觉和心行,如果相应的注意灭,则相应的感觉、感受、知觉及心行也随即止息、灭。这四种心理现象都是随注意而生,无注意则灭,无自主性,无恒常性,所以都不是我。
#秋日生活创作季#就像蜜蜂采蜜,对每朵花都仔细看过后,确知无蜜便会舍离花朵而飞向空中。如果人们能对身体和心理现象的生起和灭去以及生灭的原因都如此仔细分析、如实观察、深入思维并如实了知到它们的确没有我,也都不是我,就会舍离这一切而住于极其清净、寂静不动、不灭不坏、独立纯一的舍心中。
此时如果将心意转向于没有任何生灭的虚空,则见纯空,无边无际,只有空,别无其它,无生无灭。
如果将心意转向知,则成纯知,清净无染,广袤无边。
如果于一切现象,一切有,一切知都厌离,倾向于什么都没有,心则成无所有,万籁俱寂。
如果发现仍有想,欲成无想,则无它想,但仍然有唯一的想,就是无想之想。
这四种境界极其特别,完全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维度。以至于很多人体验到的时候会认为自己与这四种境界合为一体了,甚至会认为自己超脱了时间和空间,到达了永恒,或成就了不生不灭,证悟了解脱。
但是,无论一个人在何时体验过何种境界,成就过何种状态,也无论当时有多么的空无、清净、寂静、寂灭,人们总会从这些状态中出来的,不是吗?
这些境界平时并不会随时存在,需要极其努力并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体验的到,是有为而生的。一旦条件不具备,境界便会消失,无法自主,没有恒常性,因此也不是我。
人们如果能对这四种境界也如实了知到它们不是我的话,便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执着的了。一切现象生起则知其生,灭则知其灭,知也随其止息、灭,无所思,无所行,无所为。
人们若能到达这一步就会明白:
认为有我、无我,这是心行;认为什么是我、什么不是我,这是心行;认为我是什么、我不是什么,这也是心行;认为我过去如何、现在如何、未来会如何,我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我会成为什么,不成为什么等等,都是心行。
心行是有为的,条件具备而生,无条件则灭,无自主性、无恒常性、不能保存、无法占有、不值得贪爱、无我、非我,若一切行灭、尽,正是解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8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