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 ,看美国纪录片,美军老兵赶快
电影《 》重现了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很多观众在观影现场感动落泪,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走出影院后,我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
战役我们到底胜利了吗?
美国人会如何看待 之战?
曾经不可一世的美国陆战一师又会如何看待他们的对手?
电影《 》剧照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在网上苦苦搜索,期望找到我满意的答案。
有一部美国人拍摄的纪录片引起了我的兴趣。
众所周知,美国拍摄了很多部以越南战争为题材的电影,但是,反映 (他们叫“韩战)的电影却少之又少。
不过,“少”却不表示“没有”。
这部拍摄于年的纪录片就是其中之一,纪录片的片名为:
PBS美国印象系列《 战役TheBattleofChosin》。
这部纪录片有以下几个看点:
首先,这部纪录片以纪实的手法描述了这一历史事件。
输了就是输了,败了就是败了,影片至少不认为美国是这场战役的胜利者。
即使没有完全被中国人民 “包了饺子”,美国人也不认为这是一场“体面”的胜仗。
其次,在长达两个小时的影片中,访谈当年参战者(幸存者)的内容占了不少的篇幅。
在这些亲历者的叙述中,我们能够听到一些闻所未闻的往事。
他们面对镜头,讲述了他们在那场战斗的切身感想,其中有后怕、恐惧,也有反思。
我们还能够听到他们对 战士的评价,其中有赞叹,有讶异,但是,更多的是“不可思议”。
第三,影片认为,这场战役实际上改变了美国的国策,影响了“冷战”至今天整整半个多世纪。
我有这样的感受,看完这个纪录片,我的几个问题似乎都有了答案。
经AI修复的抗美援朝经典影像片段据我们所学、所知,我中国人民 无疑是这场战斗无可争议的胜利者。
依据是:
战役是发生在 第九兵团与美国陆战一师之间的一场鏖战。
我第九兵团虽然没有完全达到“全歼美军陆战一师”的战役目标,却因此扭转了战局。
经此役,中国人民 将战线推进至平壤至元山一带,实现了既定的战略目标。
在美国人拍摄的这部纪录片中,美国人也对这场战役的结果下了定语。
美国人不但承认了“战败”的结果,还承认了一个事实:
在拥有 制空权,后勤保障、武器装备远胜 的情况下,美军最终灰头土脸仓皇逃离。
美国人称,他们遭受到了自二战以来从未有过的“劫难”。
平心而论,这是我能看到的非常不错的一部纪录片。
影片引用了大量异常珍贵的战场影像资料,其中有大量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的画面。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结合我对抗美援朝历史既有的了解,我对中美两军当时在装备等方面的巨大差距有了更加直观的印象。
“ 战役”我方参战部队是中国人民 第九兵团,下辖第26、第27、第20三个军。
开赴朝鲜战场前,第九兵团驻扎在我国华东地区,三个军的指战员大都来自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地。
他们以往都生活在四季分明、气温适宜的南方地区,根本没有在极端寒冷条件下生活的经验。
由于此次入朝任务紧急,战争物资一时供应不及,以至于很多士兵连棉衣都没有穿上,就直接来到了零下几十度的朝鲜。
因此,第九军团官兵刚刚踏上朝鲜半岛,就有几百个战士不同程度地被冻伤、致病。
而美军的情况却截然不同。
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美国军队拥有了全世界最完备的后勤补给体系。
在物资品类、数量、运力、效率、覆盖范围等方面,中国军队与之没有可比性。
在朝鲜战场上,美军一个士兵有13个人提供后勤保障,“伺候”至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
除了最基本的弹药武器和食品补给,美军给士兵配备了鸭绒睡袋、“骆驼”牌香烟、牛奶、咖啡。
我们常常形容敌人“武装到了牙齿”,美军的情况有过之无不及。
再看 方面,我军一个后勤补给人员往往需要负责几百名 战士的“吃喝拉撒”。
所谓“补给”,基本只包含弹药、口粮、衣物和药品这样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物资。
“天当铺盖地当床”、“一把炒面一把雪”,这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在军事装备方面,中美两军更有天壤之别。
尤其是美国陆战一师这样的“ 部队”,其配置各方面都够得上“ 豪华”这四个字。
即便这样,美军的日子也不好过。
抗美援朝老照片年的冬天是朝鲜50年来最冷的的一个冬天。
在 ,美军陆战1师、步7师的大兵也被冻得嗷嗷直叫。
他们的坦克、汽车每隔15分钟必须启动一次,否则就会“趴窝”成为一堆废铁。
卡宾枪的枪管也被冻得如树枝一般脆弱,一碰就断。
尽管美军的保暖措施足够到位,仍不免有大量士兵被冻伤。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人民 第九兵团主力部队开进了 地区。
由于山地无法行车,所有物资、弹药就只能靠人力运送,15万官兵的吃饭问题无法保障,弹药更是捉襟见肘。
在大雪覆盖的山区,行军速度是快不了的,且不敢停下来休息。
一旦停下来休息,战士们的手脚就会被冻住。
由于缺乏相关御寒防止冻伤的经验,战士们点燃柴火用以取暖。
然而,这么一来,不少战士的手脚就再也动不了了。
到了晚上,因为棉衣不足,棉被奇缺,战士们只能搂抱在一起,靠互相的体温取暖。
每次白天点名的时候,部队人数就会有减少。
就这样,还没有与美军开战,有些连队就已经产生了严重的“非战斗减员”。
11月27日,几乎被冻僵了 战士对窜入伏击圈的美军发起了冲锋。
他们很快将美军陆战1师、步7师截成数段。
不同于南朝鲜军,美军虽然也有些慌乱,但很快就稳定了下来。
他们将坦克摆在最前列,组成了坚固的环形防线。
然而, 手中只有步枪、机枪手榴弹和不多的迫击炮,巨大的物质差距,让 吃尽了苦头。
然而,更大的麻烦还不是这些。
由于温度太低,仅有的迫击炮也出了问题。
严寒导致炮管收缩,炮弹放不进炮管。
战士们只能用火烤,用热水淋,好不容易把炮弹放了进去,也打了出去,却就是不爆炸。
原来,在极低的温度下,迫击炮弹也成了哑弹。
即便如此, 的攻势依然不减,在 战士拼死猛攻下,美军只能向后收缩。
激战中, 全歼了美军“北极熊团”,在整个 中,这是 一次成建制地消灭了美军一个团。
美军每后退一步,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12月4日,美军退到了下碣隅里,并在十几天的时间里,建造出一座简易机场, 侥幸逃离。
在开战前, 曾对手下的美国大兵许诺,他们将可以在圣诞节回家。
事实上,陆战一师狼狈撤出战场的那一天恰好是圣诞节。
第九兵团给了 一记响亮的耳光。
电影《 》剧照在电影《 》里,战争之残酷、 战士之英勇,一次又一次触动了观众的泪点。
战役究竟有多惨烈?
迟浩田将军用四个字做了归纳-刻骨铭心!
迟浩田将军时任 第九兵团第27军79师团3营教导员。
战后, 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这样向毛主席报告战况:
战斗打响后,有三个连无一人站起参战,后来发现,“三个连的官兵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
这就是悲壮之至的 ”冰雕连”。
他们是:
第20军59师团2营6连、第20军60师团1营2连和27军80师团2营5连。
虽然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东线15万 伤亡达四万多人,因冻伤冻死的就有三万多人,冻伤减员超过20%。
由于伤亡太多,第二次战役结束后, 总部命令第九兵团后撤休整。
直至第五次战役,第九兵团官兵才再次返回战场。
美军的伤亡同样极大,从11月27到12月15日,陆战1师的战斗减员就达人,
美国人将 战役称作“陆战队历史上最艰辛的磨难”。
一位美军指挥官说:“不敢想象,你是在跟什么样的对手作战。”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亲眼见过 “冰雕连”奇观的美军官兵仍然心有余悸。
他们没有办法理解:这些中国人究竟是怎么想的?
“冰雕连”一位战士以一首“绝命诗”回答了这个问题。
当年, 后续部队的官兵赶到“冰雕连”坚守的阵地。
在一位战士的衣兜里,战士们找到了他留下的“绝命诗”: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 战士!
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
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美国纪录片截图在美国人拍摄的这部纪录片中,有多个接受采访的美军老兵都说了同一句话:“他们( )太可怕了。”
“他们似乎根本不怕死,身上中枪了居然还不倒下”;
有时候与 士兵近在咫尺,美国大兵却不敢开枪,因为别人提醒他“中国人身上有炸弹”;
美国大兵始终不能理解他们的对手究竟是怎么想的,怎么会有那样不可思议的战斗意志?
经过连续几次的战斗,那些美国大兵被彻底打怂了,他们只希望“赶快离开这个鬼地方”。
他们每天 的希望就是“能够看到明天的太阳”。
几十年过去后,当年的情景仍然是美国大兵们挥之不去的噩梦。
纪录片提到这么一个细节:
战役结束后, 离开东京赶回美国,向“白宫”报告战役情况。
纪录片的解说词是这样的:
他似乎失去了他特有的自信。
年9月,宋时轮奉命率第九兵团官兵从朝鲜撤回国内。
当他乘坐的吉普车开至鸭绿江边时,宋时轮让司机在路边停车,随后走下了汽车。
面向 方向,宋时轮脱下军帽,深深鞠躬。
警卫人员注意到,等宋时轮抬起头来时,他的脸上早已泪水满满。
无数年轻的战士永远留在了那里,他们再也回不了日思夜想的家园。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
曾几何时,美国大片风靡全球。
在这些影片中,美国人塑造了无数个“美式英雄”的形象。
但是,当年发生在 的大溃败,还有后来的西贡、喀布尔大撤退,也让我们看到了“美式英雄”的另外一面。
我不禁感叹,电影里无所不能的美国大兵与现实的反差实在太大了。
在美国人拍摄的那部纪录片里,我也感受到了一种极度压抑和失落的气氛。
如果不看字幕,几乎没有人会把那支灰头土脸的军队与美国陆战一师联系到一起。
在当年的太平洋战场,这支部队曾经以凶狠、残忍闻名,无一败绩,被称为“魔鬼一样的幽灵”。
我想,这种压抑的气氛并不是纪录片刻意营造出来的,而是摄影机镜头记录下来的真实的情景。
美国纪录片截图再看陈凯歌导演精心打造的《 》,它既真实再现了那场残酷至极的战役,也重现了英雄先辈身上英勇无惧的精神。
正如陈凯歌导演所说的那样:
“这种东西在好莱坞电影里面是看不到的。”
对于美国或者整个西方世界来说, 之战是一场难以启齿的经历。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美国很难正视在 惨败的历史。
这也是一场中美双方都不愿意提及的战役。
美国方面的原因很简单:这一战,武器装备世界 、战功显赫的美军 部队丢尽了面子。
一个整团被歼灭,这支 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
中方不愿意提及的原因很复杂,其中就有这么一点:战役极其残酷,惨烈程度堪称人类战争史之最。
抗美援朝老照片这样的战役值得永载史册,英雄的中国人民 将士更应让我们永远铭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