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快递,及背后400万人隐居深山老
:Darcy
没有他们,中国哪会有这么大的底气。
估计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三线”,什么是“三线建设”了。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三线”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历史名词。
50多年前,一群年轻人跟随梦想的指引,走向未知的人生。
换来的是,现在让国人,尤其是军迷们引以为傲,又如数家珍的各种国之重器。
那背后,是无数人耐得物质的贫乏和“隐居”的寂寞,自力更生的奋斗史。
几十年里,他们建设的工厂,一直隐藏在大山深处,不为人知。
它们远离城市,远离交通干线,甚至和附近的乡村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如果你不经意路过这些地方,可能不会知道,它们是我国重要的军工生产和科研基地。在很多年里,这些地方对外是严格保密的。
没有它们,很难想象,现在的“东风快递”,能有多快。
1
三线是一个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地理概念。根据战争态势下,对敌的战略距离而划分。沿海和边疆地区称为“一线”,中间地带叫“二线”,广袤的中西部内陆地区就是“三线”。
▲截图来自央视纪录片《军工记忆·三线风云》
何来的“三线建设”?
还是因为当年的中国周边形势十分严峻。
为了封锁和遏制中国和苏联,美国通过签订军事条约和建立军事基地,在中国东南方向形成了一个半月形的包围圈。以东北亚、关岛、东南亚等地的基地群为主的第一和第二岛链已经形成。
▲截图来自央视纪录片《军工记忆·三线风云》
而且,当时美国还针对中国核设施设计了直接打击破坏的计划。
年,尘封在美国档案馆中的一批机密档案已满30年,其中一部分被曝光解密后,证实年美国确实制定了对中国进行突然袭击的计划,且不仅仅是设想而是变成了具体实施方案。
年4月,通过卫星U-2高空侦察机侦察,美国确认中国将在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十分惊恐。
随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一份长篇报告,拟订了打击中国核计划的方案,包括间谍破坏、海上封锁、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常规武器的空中打击、使用战术核武器打击中国目标、在朝鲜半岛策动战争对中国边境施压等。
年9月,蒋经国到美国,商谈使用空降兵部队打击中国核设施的问题。
年4月,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专家罗伯特又起草了《针对共产党中国核设施直接行动的基础》的绝密报告。
也就是在年4月,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报告说,经过调查,我们在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工业、铁路过于集中在沿海大城市。一旦发生战争,后果不堪设想。
报告引起了毛泽东和中央领导的重视。从5月起,毛泽东多次提出,要加强三线地区的后方建设。
8月,美国制造了“北部湾事件”,把越南战争升级,对越南北方实施大规模轰炸,轰炸甚至波及中国边境一侧。
这种严峻的形式,迫使中国将第三个“五年计划”的中心任务,由原来的搞好农业和轻工业,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转移到“三线建设”上来。决定在三线地区,建设第二套完整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
那是一次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大迁徙。
年,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正式展开,由沿海和重要工业城市的单位,派出人员和部分设备进行援建。
根据史料记载,三线建设贯穿三个五年计划16年,涉及13个省和自治区,多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一共建设了多个大中型项目,包括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钢铁、煤炭等重工业基地以及轻工业企业等。
但是,在保留至今的影像资料中,却很少出现一群人的身影,而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恰恰是三线建设的核心和重点——国防科技工业。
就是这群人,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
至于为什么美国的打击计划没有实施?
年9月16、17日,也就是美国最后讨论对中国核基地进行袭击的时候,周恩来主持了由军委和国务院负责人组成的第九次中央专门委员会会议,研究是否按时爆炸原子弹。有人提出推迟到年在三线地区建设好第二个核基地以后再进行核爆炸,以免提前遭受袭击;也有人认为早晚都有压力,还是按计划10月爆炸。
9月21日,周恩来给毛泽东写去特急信,附上罗瑞卿起草的请示报告,提出三种方案:一、“今年爆炸”;二、“明年4、5月与空投航弹连续试炸”:三、“推迟爆炸”,到西南的第二批核试验基地建好以后。
毛泽东和中央常委研究后指出:原子弹是吓唬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吓人的,就早响。批示“即办”,按原计划10月爆炸。最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于当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震惊了世界。
估计美国人就不敢再实施打击了吧。
2
年11月,国务院批准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提出:加快三线建设特别是国防工业建设,是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核心;要全面考虑备战、备荒、为人民三个因素,统筹安排,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把西南和西北部分省区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战略大后方。
这样,四川省就是重点,继而是贵州、陕西、鄂西、湘西、豫西。最早开工的建设项目有:攀枝花钢铁基地、成昆铁路、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贵州六盘水地区的煤田基地以及江汉、南阳两大油田等。
好人好马上三线!
当年一句让人热血沸腾的口号,使得成千上万人的命运从此被改写。
所有人都觉得,被选中进三线的,都是很光荣的事,人们踊跃报名。有的人得知自己去不了三线,还会很伤心。
由于国际形势紧张,三线建设的所有环节都加速进行。在确定选点后,马上就从一线地区抽调相关人员,分派前往各地。
很多人都是今天得到通知,明天就要出发了,都来不及再回趟家。
全体人员,带上家属,“把铺盖卷一卷”,上了一种叫做“军列”的闷罐车,就出发了。然而,坐了几天几夜的闷罐车后,旅程还远远没有结束,往往还要走个几十公里的崎岖山路。
即便在今天,要前往那些“三线”军工老基地,还必须翻山越岭,而在半个世纪前,交通条件远比今天落后。
到了厂址,人们也往往发现,一片荒山野岭,什么都没有。
三线军工单位,大多位于偏僻荒凉的大山中,几乎没有任何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所有三线军工基地的建设,都是从搬砖、运土、抬石头开始的,没有例外。
“三通一平”,水、电、路必须得先通了。机器、材料都是人背肩扛进去的,“连一个床板都是抬进去的”。
一两千人修一条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那时候运机床的时候,那个山坡有一公里长,半个窝窝头,一瓶凉开水,就整夜整夜地往上拉呀,喊号子呀。”
“光着膀子背水泥,背着背着,大家感觉说怎么我这后面是硬的呢?”水泥沾上汗水,凝固在了后背上,“干了以后,一动就裂开了,从里头往外冒血水。”
那时候,所有人都有这种干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有的重大国防科研成果,就是在这种几乎一无所有的条件下取得突破的,现在看来几乎不可思议。
年,航天基地(航天六院的前身)建在了神秘的秦岭深处,这是中国唯一的航天液体动力三线研制基地。
由于基地是刚刚建设,对生产、试验的项目还安排不上。设计人员急了。
因为他们的任务是,为“东风5号”洲际导弹研制一种配套的小型发动机。在这之前,中国人对这种发动机知之甚少。
任务由傅永贵等几个年轻人承担。他们看到河边有一个没人用的厕所,就动了用这个厕所改建试验室的想法。傅永贵和试验工两个人,把男女厕所之间的隔墙开了个孔,装上有机玻璃,把蹲坑用砖砌上,再拿水泥一抹,就成了试验室。
此后所有的试验都是在这间厕所里完成的,人们因此把在这里研制的姿态控制发动机称为“厕所发动机”。
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征系列火箭、东风导弹和各类航天器上,都有广泛应用。有了它,“东风快递”才能送得更准。
但你能想象得到这种发动机是在厕所里研制成功的吗?
类似的例子有太多。
涡喷-7航空发动机,在建于贵州省中西部山区溶洞里的原黎阳航空发动机厂的攻关下,从原来的用50个小时就得返修,改进到了个小时。
涡喷-7虽然引自苏联,但技术也不成熟,资料也不完整,后来中苏关系断绝,专家也撤走了。
航空发动机被称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复杂、最精密的工业产品。
黎阳航空发动机厂的员工们愣是一个一个零件改进,将涡喷-7的使用寿命提升到了小时。
▲图当年黎阳航空发动机厂所在的“菜花洞”。
4年时间,在简陋的科研条件下,就改进出一种技术成熟,性能稳定的航空发动机,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年8月,美国“鹦鹉螺号”核潜艇穿越北冰洋冰冠,从太平洋驶入大西洋,震惊了世界。成为了世界军事工业的一个里程碑。
为了提升国防实力,同年中国也决定向这个最先进的军工领域冲刺,但当时的中国,连建造常规动力潜艇都很费劲。
为此,毛泽东发出指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几经周折,年核潜艇项目重启,代号“09工程”。核潜艇的核心技术——核动力的研制基地确定在四川西南部山区。
在一个“蛇蝎满地、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人们仅用了3年时间,就完成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年5月,开始安装调试陆上模式反应堆的相关设备。
陆上模式反应堆,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有数万台设备,数不清的零件。大量建筑队伍、安装队伍、设计和试验人员投入了这场会战,号称“八千军民会战”,场面相当壮观。
“革命加拼命”,所有人都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工作。没有扯皮,没有推诿,一声令下,指哪打哪。
5个月后,中国第一座陆上模式反应堆完成了安装调试。年12月26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
核潜艇研制成功的背后,还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项目确定后,黄旭华有幸成为这一研制团队人员之一。
执行任务前,黄旭华于年元旦回到阔别许久的老家。63岁的母亲再三嘱咐道:“工作稳定了,要常回家看看。”
但是,此后30年时间,他就再也没回过家,由于核潜艇涉及到国家最高机密,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
年底,已经两鬓斑白的黄旭华再次回到广东老家,见到93岁的老母。他眼含泪花说:“人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但此时的他仍然不能告诉母亲自己这几十年在做什么。
直到年,母亲收到他寄来的一本《文汇月刊》,看到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里有“他的爱人李世英”等字眼,黄旭华的9个兄弟姊妹及家人才了解他的工作性质。
▲《文汇月刊》“赫赫而无名的人生”一文节选
默默无闻,甘于奉献,黄旭华是三线建设者们的一个缩影,
三线建设的几十年里,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让中国跨入可控核聚变研制先进行列的“环流器一号”,用来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高空试车台,“东风”战术地地导弹……哪一个拎出来,都是国之重器,哪一个背后,都是感人事迹。
而这些事迹,完全给人一种“无中生有”的感觉。
“什么都没有,什么都要靠自己,哪怕就是一看人家有个样子,你就自己想办法弄出一套东西来。”
什么事情,从0到1都是最困难的。
“国家急需要的东西,我们拿不出来,急得不得了。”
但还是要迎难而上。
无数人,在那段热火朝天的历史中,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了的国家利益上。山中绵长而寂寞的岁月,悄然流逝。
青春早已不在,但硕果永存。
3
而由于保密等原因,大众对三线建设的前因后果及历史背景缺乏了解。
原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王春才曾写了一部书稿《彭德怀在三线》,讲述彭德怀于年去成都投入三线建设的历史。但当书稿送到出版社之后,编辑没看内容大笔一挥将书名改成了《彭德怀在38线》,闹出了个大笑话。
正是因为不了解,才会产生误解。
尽管三线建设在西部地区建成了大批工业交通基础设施,催生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奠定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基础,但对于三线建设造成大量财力人力的浪费的质疑始终存在。
否定和肯定三线建设争论的一个焦点就是,当时是否真的会爆发战争?
这点在上面已有论述。美国已经制定了针对中国核设施的作战计划,当时的中央领导可谓高瞻远瞩。
年,三线建设的第二次高潮,也是在苏联的核打击威胁之下掀起的。
年3月,中苏边防部队在中国黑龙江省珍宝岛发生了大规模武装冲突。这时,苏联领导人企图使用核武器打击中国,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曾多次进行了研究。苏国防部长格列奇科竭力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的核进攻计划。
还有一个意见,即有限地对中国实施“核外科手术”,主要是摧毁中国的核设施。
年叛逃美国的苏联人舍甫琴科回忆说:“在轰炸中国的问题上意见分歧使政治局陷入僵局。他们有几个月不能就这个问题做出决定。”最后的决定是,“在边境全线派驻大量装备有核武器的部队来显示苏联的实力。”
可见,三线建设的两次高潮,都是面临美国、苏联袭击的危险之下进行的,并非“瞎折腾”。
档案证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当时也是有战争打和打不起来两种考虑的。问题不在于哪种可能性大,而在于没有后方基地的中国无疑是在拿国家命运赌博。
攀枝花钢铁基地;成昆、湘黔、襄渝、南疆、青藏(西宁至格尔木段)、阳安、京原、焦枝、枝柳铁路: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贵州六盘水煤炭钢铁基地和航空工业基地;重庆至万县长江沿岸的造船工业基地;陕西的航空工业、兵器工业基地;甘肃酒泉的导弹基地和钢铁基地:湖北十堰的第二汽车制造厂;湖北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四川西昌航天发射厂;江西直升机基地;豫西鄂西湘西兵器工业基地;云南的船舶工业基地等等。
这些都是三线建设的产物。
诚然三线建设有着自己的不足,但也不能盲目抹杀它的历史功绩。
更不能抹杀那些老一辈三线建设者们的功绩。他们在一无所有的条件下,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建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铸就了国家安全的基石。
没有他们,现在的对抗中,哪会有这么大的底气。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