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秀美的边境小城,充满异国风情,跨一步
年7月,我和正在放暑假的小宝宝抵达了云南河口。
河口这个地方我不熟,只记得以前看旅游攻略的时候听说这里特别热,对面是越南,还有越南商贸城一定要去逛逛等等。
不过河口这个地方,在云南目前少得可怜的几条铁路线上,它位于从昆明出发到越南边界的最南端,对于一个喜欢沿铁路线旅行的我来说,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对河口的了解仅限于此,于是,从昆明,玉溪,建水,蒙自一路游来,在蒙自火车站上车的时候,我心里又升起一股豪迈:“前方河口,又旅行到了云南的尽头,又走到了祖国的边缘”。
河口酷热,和越南近在咫尺
河口火车站在郊区,下火车就感觉到一阵热浪,像是进了蒸笼,哇,好暖和啊,看来网友们所言不虚,相比前段时间蒙自,玉溪的凉爽,河口真是太热了。
火车站就在一处小山坳里,一个个的山头,植被葱葱郁郁,一片热带风光,到市区的公交车卡着火车点,我们又没赶上,于是打个车到了市区。
下车就是海关,一座巍峨的国门建筑,上面是中国河口四个大字,非常雄伟,旁边是浑黄奔流的南溪河,对面就是越南了。
我们没顾上找宾馆,直接就跑到河边眺望对岸的越南,虽然只是一河之隔,但它们的建筑与我们大不相同,大多矮小,风格独特,还有一幢幢的小别墅,颇有一种法国风情。
望着对面的越南,心里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这和以前每次旅行到边境地区,比如瑞丽,麻栗坡老山,西双版纳磨憨的心情是一样的。
宝宝呆呆地望着对面,这时她突然转过头对我说了一句:“我好想现在走到对面去呀”。
听完我不禁一愣,才9岁的小姑娘,竟然说出如此深沉的话语,我不知道是什么触动了她幼小的心灵,越南她妈妈去过,她肯定有印象,但这面前的一条界河和铁丝网,分明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也许她也感觉到了国别,感觉到了距离和神秘。
望着宝宝期待的眼神,我心里有些伤感,为啥这次没把护照带出来呢,说不准可以寻机去越南啊,看来只有下次了。
河口老街破旧,历史悠久
国门旁就是河口的街道,这一带是河口的老街,建筑比较老旧,一排排的房子很紧密,街道很狭窄,店面风格五颜六色的,街上人很多,不时有带着绿帽子的越南人走过,拿着一串串的佛珠什么的在推销。
老街附近有很多以前的老建筑,比如滇缅铁路的终点,老火车站,博物馆等,河口作为云南去东盟的一个重要通道,以前的历史很悠久,现在仍然是很繁华的,有很多历史遗迹,不过现在暂时顾不上看了。
老实说河口老街给人的色彩比较压抑,沉闷,不像蒙自,玉溪那么风格靓丽,开朗大气,另外还有一种边境城市特有的神秘和复杂,给人一种很奇异的感觉,我一般到了边境城市都比较小心。
我们在老街背街的一个巷子找到了一家宾馆,这里闹中取静,四层的小楼,清静干净,前台是个老头,让人很放心,他家也有一个小姑娘,这下好了,咱家宝宝有玩伴了,她立马消除了心里的陌生感,感觉像是回到家一样。
宾馆外一条巷子全是餐馆,桌椅都摆到路边了,卖的有菠萝饭,鸡汤,越南小卷粉等,很多都是河口和越南的特色呢。
宝宝被这种五颜六色的菠萝饭吸引,坐下来就来了一个菠萝饭,18元一个,没多少米饭,完全是吃着好玩儿的,我也吃了两口,除了甜甜的,香香的,没觉得有啥好吃的。
晚饭后再逛到国门这里,夕阳已经西下,中国河口四个大字金光闪闪的,许多游客留念在国门,留念在南溪河边,对面的越南也亮起了点点的灯火,朦朦胧胧的。
每次徘徊在边境上,心里总是有一种很神奇的感觉,如此接近的地方,竟然是两个国家,你说怪不怪,而且就是一条几十米宽的河流,轻易还不能走过去,世界真是太神奇了。
不过到了河口,最吸引人的项目是每天早上8点开关的时候,对面的越南商贩成千上万的涌过来,几乎成了一道风景,还有升国旗的仪式,那是一定不能错过的。
越南商贩过关成风景,她们太需要河口市场了
第二天我早早就赶到了国门旁,这里聚集的游客已经很多了,大家都在等待着看升旗仪式和开国门,大桥那一端聚集了更多人,许多越南商贩都拥挤在桥上,等着一会儿咱们这边开关后好赶紧冲过来。
7点55分,升旗仪式开始了,雄壮的国歌声在边境上升起,这和以前在其他位置听完全不一样啊,可惜是这里人太多了,视角也不好,我赶紧绕到另外一边去,还是只看到了红旗从旗杆慢慢的升上了旗杆顶,那一刻,心里热血沸腾。
真的,只有身处祖国的边缘的那一刻,才更能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8点国门准时打开了,哇,好家伙,只见桥那边的越南商贩简直如同百米赛跑一样,拼命的往咱们这边跑,完全没有任何秩序,原本静悄悄的桥面瞬间热闹起来,推自行车的,背着筐子的,挑着担子的,提着篮子的,都疯一样的跑过来....,桥这一头,许多游客都像看热闹一样,目睹了这一盛况。
越南商贩的人潮涌过来以后,要到另一边的过检处验货,我又赶紧跑到那边去,这样可以最近距离的看一个个越南商贩排队进到我们这边来。
我发现越南商贩里面女的非常多,她们身材瘦削,戴着草帽,推一个改装的自行车,有的改装得差不多像个拖拉机一样大小,实在是太有才了,还有的妇女两手不闲,背后还背一个硕大的麻袋,堆得像小山一样,虽然人压得呲牙咧嘴的,脸上淌着汗,但能顺利过关,黑黑的脸上还是呵呵直笑。
正当我在那里如痴如醉拍摄的时候,有个战士从后面走过来,轻轻拍了我肩膀一下,小声说了句“别拍了”就走了,虽然他没多说什么,但我有些尴尬,忙收起手机就跑了。
越南商贩一过关,河口街道瞬间被占领,街上可热闹了,打包的,装箱的,托运的,拉货的,运人的....,简直像过年一样,热闹得开了锅,尤其是河口开三轮车的,生意简直太好了,一车车的把越南商贩拖走,然后又赶过来再拖一车。
我站在街心,觉得特别好奇,特别新鲜,今天第一次看到这么多越南商贩过关,觉得太有意思了,心里满满的都是自豪感,厉害了我的国,原来越南人是这么稀罕我们的市场啊。
越南过来的商贩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在咱们这边的市场有摊位的,她们拉的货多,要借助三轮车赶紧运到市场去,还有一种是没有固定摊位的小贩,他们来了迅速抢占有利位置售卖,于是到处角角落落的就都是越南小商小贩了。
越南商贩们的货物有山竹,有蔬菜,荔枝,有芒果菠萝蜜,最多的就是香蕉,芭蕉,绿油油的,应该是凌晨才从树上扒下来的,看起来特别新鲜。
那天我买了一个越南小贩的山竹,那家伙会点中文,大家简单交流一下我就买了,反正好玩儿,应应景嘛,大约10块钱一斤,感觉那人有点狡猾,但是交流又不大顺畅,回旅馆后发现好几个都是坏的,哇哈哈,现在想想真是太逗了,千万别小看越南人哦,狡猾狡猾的。
河口宾馆的越南服务员
我住的这家宾馆只有一个服务员,就是个长得瘦瘦的,大约40来岁的越南妇女,反正从我来宾馆就看她在忙碌,不是拖地,就是洗衣服,一言不发,那天正好我在房里,门外响起咚咚的敲门声。
原来是她要进来打扫房间,她进来后麻利的换了床单,扫了地,我忙赶到卫生间,指了指卫生纸盒和晒衣杆,又稍微给她比划了一下,她马上明白了我的意思,一会就送来两卷手纸和几个衣架,然后轻轻得掩上门走了。
这是我第一次在国内遇到外国服务员,觉得很新鲜,感觉这越南人的服务态度还行,很老实,干得也很卖力。
宝宝和宾馆的小姑娘也玩上了,这个小姑娘挺聪明的,大家看图片,我都感觉她长得像越南人,哈哈,反正到了河口搞不清楚,也不知道是咱们像越南人,还是越南人像我们,听他们说距离这么近,许多人都沾亲带故的,水土又比较相近,说不清谁像谁。
那天下午我遇到宾馆老板了,平时都是那个老爷爷也就是他父亲在前台,老板热情的给我递了一支玉溪烟,然后和我侃侃而谈。
据他说河口这里大多数商家都喜欢请越南服务员,他说越南人更稳定,因为咱们这边工资待遇比他们那边要高一些,相同条件的话我们自己人根本不愿意干,或者干几天都跑了,而越南人就干得很欢,很稳定,她们很珍惜这份工作。
正说着那个越南服务员来了,老板一边叼着香烟,一边从口袋摸出一大叠钱数了一下,然后递给那个大姐,说“你数一下”,越南姐接过人民币,鲜红的一叠,我都看到毛爷爷了,她一张张仔细的点完,然后点点头,开心的去忙活去了!
我在旁边也点了2遍,整整元,看得出来越南姐很开心,毕竟是拿到钱了嘛,而且标准也比她们那边高,但是这水平在我们这边是招不到服务员的啊。
我问她们包食宿吗?
老板告诉我说,你不是早上去看升旗,看越南商贩过关了吗,她就是那其中的一份子,早上过来河口上班,晚上出关回越南,人家是跨国工作,跨国生活啊。
哈哈,原来是这样,有意思,厉害了我的国!
在河口的旅行点滴
河口的越南商贸城是一个很出名的位置,网上说啥的都有,那天我一个人也懵懵懂懂的去了,就在海关那里坐车,不到20分钟就到了,越南商贸城很清静,没什么顾客,刚走到门口就被几个越南妹拉着问住宾馆吗,吓得我赶紧进商贸城了。
商贸城与我们一般的商城差不多,就是一个个的摊位和门面,搞得还挺大的,我又跑到了传说中的二楼,全部是越南人开的店子,拖鞋,砧板,药品,工艺品等啥都有,但生意很清淡,偌大的走道上就我一个人在逛。
每个商铺门口坐着一两个越南大姐,都直勾勾的望着我,逛起来挺不自在的,我溜达了一圈就赶紧跑了!
在河口感觉吃饭不大习惯,这里的风味偏越南味道,另外又是一个旅游城市,饮食五花八门的,总感觉找不到合乎自己胃口的食物,好在老街里面有几个快餐店,到了河口不吃菠萝饭,不吃越南小卷粉,竟然吃快餐,我也是醉了。
河口竟然还有一家北京烤鸭,我像是找到宝了,晚上提了一只回去,我喝啤酒,小熊娃大口大口的吃烤鸭,这也算是在河口享受到最好的夏日风情,很让人怀念!
在河口,我经常漫步在南溪河边,河口的南溪河畔一侧很美,一排排棕榈树,一排排绿植,还有沿河街上一排排的越南风格的商店,一派热带风光和异国风情,可能这就是河口与其他云南城市完全不同的地方吧。
在河口,我没有太多的去钻研这个城市悠久的历史,也没有深入村寨探寻河口瑶族的少数民族风情,第一次的河口旅行,就这样匆匆的走过,至少它完成了我心中的旅游愿望,那就是:“我又旅行到了云南的尽头,旅行到了祖国的边缘”。(本节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