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2023年度策略变局已至,奋楫者

白癜风应注意些什么 http://m.39.net/news/a_5291513.html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信证券,任鹤,朱家琪)

复盘:建筑业新周期与稳增长行情

1、宏观梳理:“后疫情时代”的建筑业新周期

1)宏观角度:受疫情反复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影响,稳增长压力加大。受到新冠疫情爆发影响,年GDP增速仅为2.2%,年疫情相对稳定后经济开始回暖,在低基数下实现GDP增长8.1%,而年受到传播力更强的奥密克戎病毒影响,经济增长压力再次凸显,前三季度累计同比增长3.0%,距离原定目标有较大差距。通胀数据回落反映需求疲软,稳增长政策仍需发力。由于年初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的需求端改善,叠加部分能源与原材料出口国供给不足,PPI增速从年开始快速上行,在10月达到最高点13.5%。随后PPI进入回落通道,年10月PPI同比下降1.3%,核心CPI增长0.6%,PPI增速大幅回落,CPI增速持续弱势,反映当前面临较严重的内需不足问题,稳增长和扩大内需的相关政策仍需发力。

2)政策角度:第一阶段:年全球宽松对冲疫情影响,中国采用谨慎的刺激政策。年宏观政策主题仍然以调控结构为主,未设定经济增长目标。财政政策方面,年财政赤字规模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货币政策方面,年1月全面降准50bp,4月宣布分两次对农商行、城商行等小型金融机构降准bp。第二阶段:年政策正常化回归,继续以谨慎的定向调控为主。财政政策方面,赤字率下调,财政支出重点仍是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货币政策方面,全面的调控力度较小,重点在支持解决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第三阶段:年底至今,稳增长政策开始发力。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政策发力适当靠前,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财政政策方面,拟安排3.65亿元地方专项债,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货币政策方面,在年12月和年4月两次降准,对大型金融机构累计下调准备金率50bp,对小型金融机构累计下调准备金率75bp。

3)行业角度:政策转向稳增长后,投资快速回暖。在年底提出“稳增长”和“超前基建”后,基建投资增速快速上扬,在房地产投资快速下滑的情况下支撑起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稳定。年1-10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8%,广义基建投资同比增长11.4%,基建投资(不含电热气水)同比增长8.7%。建筑业景气度有所回升。年1-9月,建筑业完成产值20.6万亿元,同比增长7.8%,建筑业新开工面积30.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0%,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同期房地产新开工面积的38.0%,建筑业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6.8%,反映在地产行业低迷的情况下,基建和公建对建筑行业形成较强的支撑,行业景气度有所回升。

2、行情复盘:稳增长行情与估值回落

年初至今,申万建筑装饰指数下跌5.88%,同期沪深指数下跌24.43%,上证指数下跌15.42%。建筑板块跑赢沪深指数18.55个百分点,跑赢上证指数9.54个百分点。建筑板块涨跌幅在申万行业分类31个行业中排名第4位。

“基建稳增长”行情仍处于向上阶段,短期走势受政策影响大。年3月,两会重新提出经济6%的增长目标,7月政治局会议删除“稳增长压力较小”的表述,基建投资增长预期提升,建筑板块的“基建稳增长”行情正式启动。年12月中央再提“稳增长”,正式把“超前基建”作为重要的稳增长手段。进入年,可以看到在政策支持下市场产生对建筑行业订单快速增长,推动建筑股上涨,而在上半年专项债基本发行完毕,后续增量政策出台不及预期,市场产生对基建稳增长支持力度不足的担忧,建筑股估值持续回调。

从三级行业分类来看,年初至今,房屋建设上涨5.99%,是唯一实现正收益的细分板块。化学工程、钢结构、国际工程跌幅较大,分别下跌29.24%、16.87%、16.14%,主要是受到下游化工行业整体景气度下行,海内外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个股方面,年初至今建筑板块54支个股上涨,支个股下跌,上涨比例为33.3%。涨幅前三位分别为汇通集团(%)、浙江建投(%)、上海港湾(72%),跌幅前三位分别为山水比德(-65%)、深圳瑞捷(-64%)、尤安设计(-64%)。大市值龙头中,中国建筑表现较好,年初至今上涨12.8%。

回顾与展望:基建投资增长趋势有望延续

1、回顾:基建稳增长的AB面

A面:政策发力,项目充足,资金支持,基建持续高景气。基建仍然是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抓手。在疫情反复,全球经济低迷的环境下,消费和出口的复苏均要求需求端实现信心修复,而信心修复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相较而言,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的需求端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政府和国有企业,对利润敏感性较低,且政府往往具有逆周期调节的倾向,在投资端的刺激政策传导更为顺畅。

政府发力基建投资意愿强烈。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政策发力适当靠前,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超前基建,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支持基建项目。从政策表述中可以看到政府投资意愿明显强于过往几年,财政资金对基建投资支持力度明显加强。从地方投资计划来看,全年项目储备充足,且重点项目集中在财政状况较好的地区。根据省级行政区年省级重点工程投资计划,其中17个连续公布和年内计划投资额的省份年计划投资额9.1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其中浙江、湖北等财政状况较好的省份计划投资额有较快的增长,贵州、宁夏等财政压力较大的省份计划投资额有明显收缩。

专项债发力,预算内资金支撑基建投资高增长。年1-9月,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同比高增37.4%,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合计资金来源仅增长0.5%,印证财政资金成为拉动基建投资的主要发力点。受到减税降费政策和土地市场低迷的影响,1-9月国家一般公共收入同比-6.6%,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24.8%,专项债成为财政支持预算内资金的关键手段。年全年安排新增地方专项债额度3.65万亿元,加上9月国务院另外部署的亿元专项债结存限额,共有4.15万亿元的发行空间,截至目前已发行4.0万亿元专项债,撬动总投资31.1万亿的基建项目。

年专项债发行明显前置,保障更多工作量在年内形成。专项债发行明显前置,上半年累计发行3.92万亿元,即完成发行目标的94.2%。开工节奏前置,从专项债发行和项目开工节奏可以看出。年8-11月的专项债发行高峰在年2-3月形成开工高峰。年6月专项债单月发行1.49万亿元,随后7-9月开工项目投资额同比高增26.2%/52.1%/30.2%。据此可以推测专项债发行前置将年初部分开工项目分流至年四季度,年内基建投资有望持续加速。

专项债使用范围有所扩大,对开工项目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专项债年1-5月专项债项目开工总投资额为3.4万亿元,仅占开工投资额的10.6%,反映上半年开工项目以非专项债项目为主,但随着6月开始专项债集中发行,1-10月,已发行专项债对应的项目投资额为31.1万亿元,开工项目投资额50.8万亿元,专项债项目投资额占比61.2%,较去年上升了8.7个百分点,反映专项债使用范围有所扩大,对开工项目的支持力度较去年明显增强。

信贷资金充足,基建配套资金募集顺畅。8月24日国常会提出在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落到项目的基础上,再增加0亿元以上额度,依法用好多亿元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随后在7天内新增的0亿元额度即投放完毕。在当前银行“资产荒”的情况下,基建项目资本金具有准财政性质,承担重大项目的平台公司安全性较高,银行有较强的意愿支持基建项目融资。

B面:隐债监管仍严,财政压力仍大,结构性缺项目问题突出

隐性债务监管依然严格。隐性债务监管政策是影响基建融资环境最核心政策因素。尽管4月央行和外管局提出支持地方政府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但是随后5月财政部披露了八个地方新增隐性债务、隐性债务化解不实等问题,多个地方政府部门负责人及城投公司领导被问责处罚。这是财政部时隔三年多再度公布违规举债的案例,显示隐性债务监管仍然严格。

专项债对PPP模式挤出效应明显。年《关于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及项目配套融资工作的通知》提出,收益兼有政府性基金收入和其他经营性专项收入,且偿还专项债券本息后仍有剩余专项收入的重大项目,其剩余部分才可以采用市场化融资。根据《财政部关于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PPP项目不得出现以债务性资金充当资本金的行为,即专项债与PPP模式的兼容性非常低,专项债发力必然会对PPP模式产生挤出效应。年1-9月,PPP项目净入库投资额仅亿元,同比下降40%。

专项债用作资本金的撬动作用依然不强。按照年的政策要求,专项债可用于重大项目的项目资本金,其规模不超过平专项债限额的25%,支持范围主要包括国家级铁路、收费公路、干线机场、内河航电枢纽和港口等10个领域。但是年1-10月虽然专项债做资本金金额较上年增长7.2%,但总体规模仍然较小,专项债作资本金的比例仅7.13%,较上年下降0.12个百分点,远低于25%的红线,反映专项债作为重大项目资本金的撬动作用仍然较弱。

铁路、公路等收益性项目准备不足,制约专项债的投资撬动能力。交通基建是典型的收益性较好,容易实现收益自平衡的项目类型,也是专项债发挥投资撬动能力的关键领域,专项债用作资本金接近90%投向铁路、城轨、高速公路等交通基建项目。今年广西、云南等西南地区重大交通基建项目开工较多,专项债用作资本金的比例较高,而湖北、浙江、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虽然专项债发行额度较高,但是缺少收益性较好的项目,专项债用作资本金比例较低。1-10月道路/铁路投资同比增长3.0%/-1.5%,显著低于基建投资整体增速。

土地市场下行导致财政压力陡增,对基建资金产生一定影响。当前地方财政高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1-9月土地出让收入实现3.85万亿元,同比下降28.3%,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政府基金性收入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仍高达90.4%。土地出让金支出中归属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部分预计约15%左右,假设全年土地出让收入下降25%,则预计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相应导致此部分基建资金减少约0亿元。

2、展望:基建投资具有可持续性,明年仍将是基建大年

不宜低估基建投资的可持续性。经过20余年基建投资的持续高增长,市场对后续基建投资空间长期存在担心,基建投资的低效率、建筑企业高杠杆、地方融资平台高风险等因素导致基建投资可持续性存疑。年4月,国家领导人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时强调:“必须认识到我国基础设施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不适应”,再次表明了中国基建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截至三季度末,广义/狭义基建投资分比同比增长11.2%/8.6%,远超市场在去年对基建投资增速的普遍预期(小于5%的温和增长)。

中国基础设施虽然总量全球领先,但仍然存在人均不足问题。以铁路为例,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14.63万公里,仅次于美国的15.05万公里排名世界第二。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铁路里程仍然不足,运力仍然相对短缺,中国每万人保有1.04公里的铁路,明显低于其他发达经济体。

中国基建区域分布不均衡,结构分布不均衡,“补短板”需求仍然强烈。区域分布上,对人口流入地的基建投资仍然不足,对长三角、大湾区等人口规模大,地方财政状况良好的地区,仍有基础设施提质、加密的需求。在建设领域上,传统的公路、铁路、机场等基建投资较多,但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看不见”的基建领域投资较少。

基建投资具有长期可持续性,未来有足够大的建设空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形式和内涵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传统的新建公路铁路项目收益率下滑并不是基建投资触顶的充分条件,城市综合开发、生态环境修复、科创、文旅等新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将创造新的基建需求。

政府部门仍有较大加杠杆空间,逆周期调节有望持续发力。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消费和出口承压的背景下,需要财政强调跨期平衡,推动减税降费和基建投资,用政府加杠杆换取企业和居民部门稳杠杆。年中国政府部门杠杆率仅为46.8%,较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平均水平仍有充足的加杠杆空间。年1-9月,国家财政赤字较去年同期扩大了%,赤字率较年上升月0.5个百分点,可以期待后续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发力支持基建投资。

专项债规模有望继续扩大。11月财政部已向各地下达了年提前批政府新增债券额度,并要求提前批额度明年1月启动发行,争取明年上半年将债券资金使用完毕。根据福建省收到财政部下达的年新增政府债务限额为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其中一般债亿元,专项债亿元。假设提前批占总限额的比例不变,预测福建省年政府新增债务限额增速为39%。假设年新增专项债提前批限额增长30-40%,提前批占总限额比例不变,则年专项债限额规模预计将达到4.75-5.11万亿元,将有力支撑基建投资延续高增长。

专项债项目提前谋划布局,年基建项目端准备将更充分。10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组织申报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的通知》,要求地方于11月25日前报送明年的专项债项目清单,专项债需求规模按照本地区提前批额度的3倍把握。按照年提前批1.46万亿元的额度,本次申报项目投资额将达到约4.38万亿元,大幅超过了年全年的新增专项债额度3.65万亿元。同时,由于各省内市县区的专项债额度没有明确划分,申报积极或项目质量更高的地区可能获得更高的专项债额度,各地预计会更积极申报项目,尽可能提升项目整体质量,预计明年基建投资在项目端的准备将更加充分。

总结: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在,政府加强基建投资拉动经济意愿强烈,可以期待财政继续发力推动减税降费和基建投资。明年专项债申报规模扩大,准备将更加充分,结构性缺项目问题有望缓解。政府部门目前仍有较大加杠杆空间,配套信贷资金募集顺畅。我们判断仍将是基建大年,在年高基数的基础上,预测年基建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速仍可以达到7%-9%。

洞察:变局已至,从项目到企业的分化

1、专项债驱动工程项目大型化、综合化

传统基建模式的退潮:地方隐性负债监管遏制传统基建模式运转。传统的城镇化建设模式一般表现为地方政府把土地划入城投平台,城投平台负责土地整理开发,通过招投标确定建筑企业负责做相应的道路管网房建等等基础设施建设。但是从年开始,“隐性债务”概念提出,要求地方政府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打击平台公司违规融资,传统的建设模式运转遭遇巨大阻碍,基建投资迅速降温。

专项债驱动基建新模式兴起:隐性债务不断透明化,专项债驱动下的基建投资模式初见雏形。年城投平台有息债务较上年减少亿元,同时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增加亿元,反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专项债为主的政府预算支出分担了城投平台负债增长的压力,更加阳光透明的基建投资模式正在初步形成。

工程项目大型化、综合化趋势显现。由于申报专项债要求建设项目盈利自平衡,地方通常采用“肥瘦搭配”的方式,将项目打包的形式向上申报,例如“产业园+市政道路+水资源工程”、“生态治理+科创基地+物流仓储”等等。类似的“项目群”更能同时兼顾到公益性和收益性,在项目申报中更容易贴合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因此更容易通过审批和申请到配套专项债额度。新建的项目整体合同额不断增大,项目中包括的建设内容也越来越综合。

2、行业加速分化,龙头优势凸显

模式变化重塑核心竞争力,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年前三季度,建筑业新签合同额23.43万亿元,同比增长6.8%,八大建筑央企新签合同额9.95万亿元,同比增长19.1%,明显高于行业总体增速,由合同额占比衡量的行业集中度指标由年的30%不断提升至年9月的42.5%。

我们认为建企龙头拥有更匹配新需求的工程服务能力和更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在新模式下竞争力优势将更加凸显:1)更匹配的工程服务能力: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其对上游建设需求的匹配能力。在项目建设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上游业主端也对建筑企业提出了新的需求:龙头建企资质实力更强。由于项目更加综合,项目招标对资质要求也就更高。不考虑联合体投标的情况下,需要总包单位有各个环节的资质,包括规划设计、房建、道路、铁路、市政、地下工程等领域相应的资质,进而剔除掉很多资质不全或者资质等级不高的中小型建筑企业。

龙头建企资金实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更强。专项债+特许经营的模式就规避了PPP中政府支出责任不超过10%的红线,对政府当期的财政压力较小,政策多次强调盘活存量资产,鼓励特许经营模式。所以新的综合性项目将要求建筑企业承担更多前期投入并且控制后期运营风险。龙头建企具备更强的项目策划、规划设计、产业导入能力。项目的大型化和综合化必然对建筑企业提出更高的服务要求,更加复杂的项目更考验总包单位的综合能力。中国建筑成立子公司中建科创,主营业务为科创产业投资,即出于补充自身产业导入能力的考虑。

2)更强的成本控制能力:传统存量市场竞争更激烈,央企龙头工程管理优势凸显。建筑企业的管理能力不仅体现在管理费用上,还体现在毛利率和回款速度上。更高的工程管理能力可以有效压缩人工、设备、材料等成本,避免工程质量问题和延期交付问题,从而加快回款速度。以房屋建设板块为例,年前三季度,建筑龙头中国建筑与业务结构相似的公司对比,中国建筑的毛利率、净利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均明显高于可比公司,管理费用率仅1.5%,明显低于可比公司。

低估值龙头:建筑央企仍是“稳增长”托底主力军

1、建筑央国企抗风险能力较强,业绩稳定可持续

经济形势严峻,建筑企业资金实力是关键。当下,房企风险暴露和地方政府资金压力加剧了建筑企业回款风险,企业的资金实力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1)从产业链上看,建筑行业属产业链弱势,由下游需求方主导,而下游房地产持续低景气,房地产企业流动性风险不断释放;2)从政策端看,隐性债务监管依然严格,专项债对PPP模式挤出效应明显,基建投资实际落地困难重重。

建筑央国企盈利、营运和获现水平整体稳定,抗风险能力更强。选取申万一级建筑装饰行业家企业,其中央企国资控股21家、省属国资控股24家、地方国资控股21家、民营89家、外资6家、其他1家,通过净资产收益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营业收入及资产负债率,对比不同类型企业盈利、营运、获现、偿债能力。各项财务指标显示:1)央国企盈利、运营和获现能力显著优于地方国企和民企,且更加稳健;2)行业整体偿债压力不大,负债结构稳定,但民企抗风险能力较弱,或将陆续有民营企业受业主占资影响,面临流动性紧张、偿债和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

建筑央企经营业绩波动小,订单增速有保障,经营稳健且可持续。以建筑八大央企为例:1)建筑央企营收及归母净利润波动小于市场水平,全部A股、建筑行业和建筑央企的营收波动率分别为5.9%、2.7%、2.5%,归母净利润波动率7.4%、6.8%、4%;2)建筑央企新签订单保持高增,年前三季度新签订单合同额平均增速达18%,平均新订单保障系数2.18,高于建筑业平均订单保障系数1.14。

2、建筑央企估值处历史低位,涉房企业再融资放开促进建筑央企价值重估

当前建筑央企PE低于五年内平均PE,远低于十年内平均PE。从估值端看,行业经历了持续的估值下行,当前的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位,建筑央企尤其如此。八大建筑央企中,除中国能建、中国电建,其余估值均低于10X,中国铁建、中国建筑、中国中铁甚至小于5X,估值修复空间极大。

放开涉房企业再融资,完善国企特色估值方法,建筑央企价值重估在即:涉房企业再融资放开,强化建筑央企市值管理动力。此前,涉房企业融资被严控,同时国资委要求央企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5%,建筑央企业务扩张受到限制。10月20日,证监会允许少量满足要求的涉房企业再融资,11月28日,“第三支箭”落地,涉房建筑企业股权再融资全面放开。新政解除了涉房建筑企业进行再融资的关键限制,资产负债率小于75%和市净率大于1成为涉房建企再融资的仅剩的阻碍,预计相关建筑企业的市值管理工作将更加积极。

加快完善契合国企特点的估值方法,扭转“折价”趋势。11月21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金融界论坛年会上指出,国有上市公司应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让市场更好地认识其内在价值。国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长期被低估。当前亟需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以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加快完善契合国企特点的估值方法,扭转当前国企“折价”趋势。当前低估值建筑国央企估值回归动力进一步凸显。

“双碳”转型:能源工程高景气,绿色建筑推广动力充足

1、绿色能源转型:新能源加快发展,电网、蓄能投资规模可期

新能源投资加码,政策导向确定性高。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年全国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水电、火电、核电合计投资额占比39.7%,连续两年低于40%,风光发电完成投资额合计占比达到60.3%,同比提升2.3个百分点。年1-10月,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18.9%,1-9月电力、热力投资同比增长21.4%。是广义基建中增速最高的细分领域。

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快速增长,利用率持续提升。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预测,“十四五”期间风电、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将分别达到.5GW和.9GW,装机量复合增速分别为13.75%和16.74%。“十四五”期间,存量电源出力时间结构将持续调整,新能源利用率显著提升。预计煤电、核电年利用小时数分别下降小时和小时,风力、光伏年利用小时数分别提升小时和小时。

预测“十四五”风光发电年均建安工程市场规模亿元。根据KE科日光伏网和北极星网装机成本结构数据,假设集中式光伏、分布式光伏、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建安成本占比分别为19%、30%、15%、40%。测算得到“十四五”期间风光发电投资达到近4万亿元,其中相关建安工程市场规模累计将达到亿元,年均建安工程市场规模达到亿元。“十四五”期间,集中式光伏/分布式光伏/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对应的建安工程市场规模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元/亿元。

特高压被列入新基建,新一轮投资有望持续加速。特高压已经与5G、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一并纳入新基建重点。特高压电网可分为:1)±0kV交流变电网,优势:交流环网、短距离传输;2)±kV直流电网,优势:长距离传输、海底电缆、大电网联接与隔绝。两类电网配合使用,共同构成输电骨干网架。本轮重启特高压项目线路12条,预计总投资规模将突破亿元。

新能源消纳压力持续增加,抽水蓄能增长潜能充分。据国家电网预测,年前风/光装机规模将达到7/6.5亿kW,对应最大功率波动1.56/4.16亿kW,远超过当前电源调节能力,消纳压力持续增加。抽水蓄能可实现双向调峰,是当前储能的主要力量,截至年底,全国已建抽水蓄能装机容量万kW,同比增长15.6%。根据国家能源局《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十四五”期间抽水蓄能电站投资规模约为亿元,开工GW,年投产总规模62GW。

2、绿色建筑推广:装配式建筑、BIPV加速发展

1)供给端:装配式建筑引领绿色建造方式我国装配式建筑增速快,渗透率上升空间充足。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达7.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8%,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为24.5%,近4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为我国装配式建筑的主要结构类型。国外装配式建筑起步较早,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的装配式建筑渗透率目前已达70%以上,而国内的装配式建筑则是刚刚起步,未来渗透率上升空间充足。

装配式建筑行业长期方向明确:1)需求端:“双碳”政策催化下,装配式建筑是。目前建筑施工阶段最有效的减碳方式;保障性租赁住房即将迎来快速增长期,可为装配式建筑带来稳定增量。2)成本端:人口红利消退将倒逼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建筑业向人力成本较低的装配式建筑转型;装配式建筑材料可回收率更高,随着时间推移,其材料成本优势也会逐年体现。

2)需求端:BIPV前景广阔,优质建企纷纷布局。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增速趋缓,分布式光伏增长迅速。-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由每年12.9GW提升到53GW,光伏装机规模扩张迅速。年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同比增长60%,年同比增长10%,增速趋缓。从结构上看,年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29.3GW,占新增光伏装机约55%,去年占比32%。分布式光伏是未来光伏装机的主要增长点。

BIPV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形式。光伏建筑是分布式光伏在建筑领域的扩展应用。光伏建筑主要分为BAPV和BIPV,其中BIPV光伏组件与建筑物高度结合,既是建筑外部结构一部分,也具发电功能,相比BAPV更具经济性,是未来建筑节能的重要形式。BIPV主要有两种形式:1)光伏幕墙:将传统幕墙和光伏发电功能相结合的幕墙;2)光伏屋顶,具有承重隔热防水功能、并叠加电池板形成的屋顶。BIPV当前渗透率较低,技术突破后市场空间广阔。根据中国光伏协会年数据,我国BIPV新增装机容量约MW,新增安装面积为.4万平方米,占当年分布式光伏装机量4.5%。技术不成熟、市场入局者较少是当前BIPV渗透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后续随着建筑企业与光伏企业携手进行技术迭代和市场推广,BIPV渗透率有望大幅增长。

海外增量市场:“一带一路”空间广阔,国际工程复苏可期

1、疫情影响下对外承包工程承压,国际经营环境严峻

年/年前十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亿美元,YOY1.2%/-4.5%,完成营业额/亿美元,YOY-0.6%/2.9%,新签明显承压,完成合同额边际改善。对外工程承包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分别占比总额的52%和54%,是国际工程重要组成。当前国际经营环境总体严峻,受地缘政治波动、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对外承包工程开展困难重重。

2、“一带一路”市场广阔,国际工程复苏可期

1)“一带一路”国家疫情缓和,经济逐渐复苏。“一带一路”大部分国家的新冠肺炎新增及死亡病例均出现下降,防疫政策大幅放松。许多国家国内生产生活基本恢复疫情前水平,并开放了边境限制。经济整体也在持续恢复,年上半年,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分别实现7.8%/8.9%/6.4%/5.2%的经济增长。2)发展基建仍是许多国家实现经济稳增长的重要部分。根据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年“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小幅回升,虽然地缘政治冲突等的不确定性仍在,但基建稳增长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绿色基建发展是当下基建投资的重要增长点,年全球绿色债券已累计发行亿美元。

3)我国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进程加快,建筑企业国际影响力较强。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从传统基建到绿色发展,我国逐步加快实现“一带一路”基建高质量发展。年4月,发改委《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到年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领域务实合作扎实推进,包括直接的新能源产业对外投资合作,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设计建设,水泥等传统行业低碳技改等。适逢年“一带一路”十周年,绿色发展有望持续加速。

美国《工程新闻记录》发布了年家国际承包商和全球承包商。国际承包商根据每个公司在各自国家以外的项目产生的承包收入排名,前20强包括7家中国公司。全球承包商根据每个公司总承包收入排名,前7名都是中国公司,前20名里中国占15家。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8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