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万人志愿者体系,看腾讯如何做管理
李大橘商隐社研究团队商业组本文为商隐社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后台
志愿活动的价值被大大低估了
前几天跟一个在腾讯工作的朋友聊天,他说到最近觉得颇为开心的事就是春节假期时做了点公益,公司组织的。
印象中公司组织的公益活动,就是号召大家捐款捐物,我也参加过公司组织的那种比较深层次的公益,比如去号称“苦甲天下”的西海固给那边的孩子们讲一堂课,通过这样的活动,公司承担了社会责任,个人奉献了善意。
但这位朋友的经历让我对公益有了新的认知。
春节前,腾讯放出消息,宣布捐款1.5亿人民币,用在全国农村防疫上,我朋友做的算是这件事的后续——腾讯用一部分款项采购了制氧机、血氧仪、氧气袋等抗疫物资,趁着员工要放假回家,在内部的志愿者平台上挂了两个志愿活动,报名成功的志愿者带着公益任务回家,把这些物资送到当地农村或敬老院,还得负责安装调试,并教会老人们怎么用这些仪器。
有名腾讯志愿者领到了任务,还有人来晚了,没抢到。
朋友说大家做这件事很有热情,毕竟是公司出钱,让自己的员工回家乡献爱心,上亿的项目通过他们的手撒出去,做公益已经不只是老板和少数高层的事了。
而且这些项目挑战还是蛮大的,有的志愿者回去之后当地民政部门已经放假了,还要各种途径联系人,有的志愿者专门录了视频一步步教老人怎么用设备,还有春节期间物流效率慢带来的麻烦,都需要想办法克服。
但不难看出,这样的志愿活动所能达到的目的已经不只是公司承担了企业责任这么简单了,具有着一系列的社会价值。
而我们以往可能对志愿服务大大低估了。
高层次的企业已经在把做慈善当做对自家员工的试炼,让员工把在工作中积淀的工作方法拿来解决在人和社会中发现的真正痛点,打破长期坐在大城市的办公室中衍生出来的脱离实际的毛病,从而激发员工。
而且,技术的创新也是与真实的社会需求相契合的,一定是拿来解决真实的人间问题时才有应用的场景,才有进化的活力。
这也是为什么,像谷歌、微软这样的公司,还有国内的腾讯、阿里等,都把志愿活动融入到企业战略里。
被很多企业看作是边角领域,甚至可有可无的志愿活动,在当下应该被认真重估。
所以,关于企业参与公益这件事,我大致有两点新的认识:
一是现在企业做公益,价值意义是第一位的,不仅有对社会的价值,还要让员工感受到意义。
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认为,人们在各种情境中获取意义的途径有三种:当他们看到自己所做之事的使命和价值时,当他们产生个人效能感和控制感时,以及当他们拥有自我价值感时。
所做之事的使命和价值很好理解,帮助他人的“利他”也是自我价值的救赎;
效能感和控制感其实就是“闭环能力”,做事有始有终、有好结果带来的满足感,很多职场人的焦虑就来自于所想太多,所做或无法完成的甚少,从而无法闭环;
自我价值就是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当自我能力足以解决棘手的现实问题,就会带来更多自我认可。
最好的志愿者项目提供了这三者的某种结合,这需要进行项目的设计,就像前文所述,企业直接捐钱捐物跟组织志愿者按照参与项目的模式加入进去是大为不同的。
二是好的企业公益,要平衡自下而上的员工热情和自上而下的企业结构。
当员工可以自行选择并专注于吸引他们个人的项目时,他们的兴趣和意义感就会达到最大程度。然而,有组织的、协调好的项目更有可能鼓励员工互动与分享体验,从而提高士气、增进团队合作,这两者需要进行有效协调。
不得不承认,要做到以上两点,是有技术门槛的,需要行之有效的志愿者组织体系。
如何调动2万名员工参与志愿活动
在有效组织志愿者体系方面,腾讯其实是个很好的分析案例。
以往媒体和公众都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