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游走于人世间的荒原狼,浪漫主
13岁是大部分孩子对未来还懵懵懂懂的青春期,他就确定了自己一生的命运“做个诗人”。并在往后横跨两个世纪的生命中,坚定追随文学梦。
在风靡全欧的诗歌《雾中》,他写下:“没有一个人了解别人,人人都很孤独”的诗句。
他生于德国,却远走瑞士,是祖国的局外人,更被视为“叛国者”,痛恨虚伪的政治,却在一战二战中被迫选择立场。
他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一颗充满矛盾的灵魂,德意志精神捍卫者,迷惘一代的精神宗师。
年7月2日,黑塞出生于德国南部施瓦本一个传教士家庭,因出生时正值炎热的季节,他的母亲预言,黑塞将是一个具有东方式热情的孩子。
黑塞的父亲是基督教的牧师,母亲是虔诚的信徒,外祖父是远近闻名的传教士,精通30门语言,在印度传教20年。
他的母亲出生在印度,因此他们虽然是基督教牧师,却对东方的佛教和印度教修养颇深。
黑塞从小就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中长大,每天除了饭前要祈祷,睡前要祷告,还总是被教导。恪守美德,压抑欲望,宗教带来的沉重道德负担,以及对生活全方位的渗透,让黑塞本能的想要反抗。
年,在父母的安排下,十四岁的黑塞以优秀的成绩考进了毛尔布伦修道院。不出意外,按照子承父业的规划,他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体面又受人尊重的牧师。
刚进学院时的黑塞表现特别好,成绩优异、举止礼貌,可渐渐的他变了……
学院的清规戒律和老师的体罚,激化了黑塞心底的反抗性格,也点燃了黑塞对学校对体制的怒火。
他开始旷课逃学,还曾试图自杀,父母一看吓坏了,也就不逼他了,他爱干啥随他去了。
年,15岁的黑塞就像《在轮下》中的海尔纳一样,逃离了学院。
之后,黑塞去了钟表工厂当学徒,这让他对机械运转原理有了基本认识。也在很久以后的长篇巨著《玻璃球游戏中》,帮助黑塞更好的描写玻璃球装置。
后来,黑塞又去了书店当学徒,在这里他有了更多的机会阅读大量名著。黑塞喜欢读18世纪德国的文学和哲学思想类书,读歌德、老陀、屠格涅夫、叔本华尼采、柏拉图等等。
他还深受东方印度佛学和中国孔子、老子、庄子的影响,老子、孔子、庄子都是黑塞崇拜的圣人。
可以说,这一系列精神偶像逐渐帮助黑塞构成了他的人生观。因此他的人生观并不是通过家庭、学校、生活环境,而是通过读书和自我教养,构建而成的。这种观点也是黑塞日后许多著作的思想背景。
年,在书店学徒的黑塞,终于出版了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诗集《浪漫之歌》,算是实现了他13岁时当诗人的梦想。
梦想实现的滋味是甜美的,在这个诞生过黑格尔的德国城市,黑塞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他们按照法国后浪漫主义诗人的做法,组成了一个文学社,一有空就聚在一起喝酒郊游,探讨文学、哲学。
年,黑塞的第一本小说《彼得卡.门青》问世,瞬间轰动了德国。黑塞本人也因此跻身于新进作家的行列。
同年,黑塞和出身瑞士书香门第的玛利亚·贝诺利结婚,婚后的他移居到了瑞士农村,专心写作,直至一战爆发。
年7月28日,随着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打响。这场大战很快就席卷了欧洲,在死亡与鲜血的浸染下,仇恨的怒火冲毁了世界的一切。
平日里那些老实巴交的农民,那些为人善良的工人,那些自翊聪慧的诗人,都拿起了枪炮彼此攻击。看着眼前的一切,黑塞陷入了绝望,这世界本不应该这样。
黑塞随即参加了和平运动,呼吁“人道和理性”,这种反战活动触怒了德国统治者。他们动员报刊诬蔑黑塞“叛国”,在当时强大的政治压力下,黑塞面临“孤立”的处境,又恰逢家庭失和,夫妇分居,使这位一贯安于恬静生活的诗人精神上大受打击。
在痛苦的思忖下,黑仔随即写了一篇《啊!朋友!何必老调重弹!》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黑塞奉劝人们不要被狭隘的民族主义冲昏头脑,他希望大家能够用爱去抵御仇恨。
但是,没有人愿意相信黑塞,相反,他们将黑塞称之为“国家的叛徒”“民族的败类”,辱骂、威胁的信件不断的向黑塞的家中涌来。
看着昔日的朋友一个个离去,贫乏的百姓一个接着一个的死亡,黑塞不明白为什么人们会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黑塞放弃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他逐渐意识到了人们心中那无法根除的恶。他开始更加辩证的看待人性,在那场世界大战结束后,他重新踏上了寻找自我的旅程。
这个时期的黑塞开始了更多对自我完善探寻。在看见了人们的残暴后,他希望能够找到一条路,来帮助人们通过改变自己来改良社会风气。
他从印度教和精神分析法中吸取灵感,写出了《德米安》与《悉达多》这样伟大的作品。
战后上台的魏玛共和国,并没有帮助德国稳定国情。相反,社会变得越发动荡,飞涨的物价和混乱的治安,让百姓们人心惶惶。恐惧的情绪正在人群中蔓延,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似乎又要袭来。
黑塞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想要把自己所有的想法都写进一篇小说里,而这本黑塞费尽心思写的小说,便是后来那本闻名遐迩的《荒原狼》。
《荒原狼》发表于年,他给当时那个动荡的德国带去了一剂药方,给那些在军国主义洗脑下,苦苦支撑的人们带去了一丝希望。可这点希望还是太小了!
在《凡尔赛合约》的约束下,在年爆发的大萧条中,百姓们早已对和平失去了希望。民族情怀成了沙文主义的种子,饥饿痛苦成了纳粹德国的摇篮。
黑塞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弥漫着心灵分裂的苦恼和迷茫、彷徨的气息,尤其是《德米安》和《荒原狼》几乎是直接叙述作者这些年代的思想感情。
两部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富于探索精神的知识分子,受到当时种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和限制,因而虽然有善良的愿望,却总是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走投无路,以至精神上痛苦万分。
年,黑塞和奥地利美术史家尼侬·多宾结婚,婚后定居于瑞士蒙太格诺拉村。
年,希特勒上台,法西斯浪潮席卷欧洲,一场新的大战在所难免。黑塞这时虽然隐居乡村,不问世事,却难以避免这股政治浊流的冲击。
看着那些理性的人被洗脑,看着那些善良的人被幼稚的谎言蒙骗,一战时发生的一切似乎又要在黑塞的眼前重演。
他对现代文明产生了比青年时代更深刻的怀疑和不满,既然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便只得从精神上寻求寄托和探索答案。
在黑塞人生中的最后一部小说《玻璃球游戏》里,他几乎用了所有的文学载体,所有的知识力量,去塑造了神灵一般的克乃西特,他让他在人类所有的智慧、思想、意象的乌托邦中遨游……
《玻璃球游戏》是黑塞最重要,篇幅最长的作品,用时11年才脱稿完成。
故事发生在虚构的未来世界,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孤儿,因聪明成了象征智慧的玻璃球游戏大师。这位才华出众的人物不满足于与世隔绝的精神王国生活,便走出象牙塔,企图用教育来改善整个世界。
他认为人类将由教育而获得净化,世界也就能由乱而治,精神和自然也就能达到和谐一致。但是体质柔弱的主人公事业未完就在一次游泳中淹死了。
他的死亡象征他理想的失败,恰似黑塞本人毕生从事于一个知识分子对精神事业的探索和追寻,却始终徘徊于东西方宗教和哲学思想的迷宫,找不到圆满的答案。
他在书中构筑起的理想世界,何尝不是对希特勒政权的讽刺和控诉。
黑塞无法像他的朋友托马斯曼那样,明确彻底的公开反对法西斯政权,更无法像茨威格那样用死亡来表达对法西斯的痛恨,这并不是出于懦弱或自私。
在黑塞眼里,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都是在为战争服务,他并不想成为这场战争乱局的参与者,不想与政治有任何的瓜葛。
黑塞从来不是崇高的民族主义者,他的思想中更多的是对人类整体命运的关心,和对人本身的爱,这可以追溯到孔子的“天下大同”,和道教哲学中的“和”思想。
黑塞的伟大在于,置身四面楚歌乱世,他没有成为左右逢源,投机取巧的人。而是始终忙碌在追寻自我的最前线,为灵魂的纯粹战斗着。
年,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黑塞写下这样的诗句:
我想像鸟儿一样振翅高飞,跨越界限,飞到那个至今依旧金光灿灿的年代。”
在经历了无数大风大浪后,85岁的黑塞一眼望穿的不是死亡,而是那个热浪翻天的午后,十几岁的自己抛下一切负气出走,从此在浩瀚无限的文字世界里,拥抱各种可能性的模样。
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说:
他在一个悲剧性的时代,成功握紧了保卫人道主义的武器。
年8月9日,黑塞在瑞士家中脑溢血去世,享年85岁。
黑塞应该是世界上传播度最广,最畅销的德国作家,至少在国内可能没有之一。即便黑塞已经公版了十年,但是《德米安》《悉达多》每隔几年仍会登上中国畅销书的排行。
黑塞一生曾获多种奖金,重要的有:冯达诺奖金、歌德奖金、诺贝尔奖金等。
在文学史上,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兄弟,里昂·孚希特万格,以及奥地利的斯蒂芬·茨威格、罗伯特·缪西尔等都和黑塞齐名。
不同的情况是:黑塞的小说每隔一次战争便风行一次,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七十年代的越南战争后,都曾出现黑塞热。
迄至年共出文译本四十多种,研究著作也很多,使黑塞成为当今世界文坛上被翻译、出版和研究得最多的作家之一。
这个奇怪现象其实也并不奇怪,生活在具有高度物质文明的欧洲的黑塞,在作品中反映的却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怀疑和不满,崇尚人性、归真反璞,追求精神上的理想境界和希望人类有美好前景,这些内容正好符合当时西方读者的需要。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使人成为物的奴隶,和人类精神世界产生矛盾。而战争又使人们,尤其是和战争密切相关的青年人,产生怀疑、迷茫的感觉。
因此便有许多人企图从物质世界返归自然,也有的人追求神秘主义或者从宗教寻求寄托,更有许多人崇尚极端个人主义不愿受任何约束。
于是,各种唯心思潮和现代文艺流派便应运而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