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义务教育双减意见爱数学做数

深度解读义务教育“双减”意见

导读:本文约1万5千字,预计阅读82分钟,目录如下:

一、密集出台的政策

二、从义务教育的目标谈起

三、义务教育的终点——中考

四、立德树人不是口号

五、学生作业负担

六、人力资源的浪费

七、教育焦虑

八、学校教师应该怎么做?

九、培训机构资本化的原罪

十、不是总结的结语

自7月24日文件出台,网络上已经有无数文章对其进行解读,解读立场各自不同,声音不一,笔者尝试更有深度的解读,但水平有限,心情忐忑,若有不同见解,欢迎交流,全文如下:

一、密集出台的政策

据教育部网站2月4日发布的《教育部年工作要点》,教育部年大力度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的目标任务为:经过一年的努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更加规范,学生过重课外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工作措施包括:提升中小学课后服务水平,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满足学生多种需求,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制订专门文件,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召开会议部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及家庭经济负担。

围绕以上工作要点,年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政策不可谓不密集,并且针对性极强,可以说招招都击在命门上。

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随之而来的是各地关于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治通告,甚至出现了取消一切校外培训机构的声音。

6月2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五项管理”(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管理)的实地督查工作正式启动。重庆、内蒙古作为本次实地督查的第一站,开始接受督查。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分析问题,不能仅仅只从问题本身出发,而要从相关联的多个问题入手,往往一个问题,产生于多个问题综合影响之下,而解决,同样需要多个问题并行解决,然而无论什么问题,总能在某个问题集合中找到它的源头。

请注意这份《意见》的发布方,不是教育部哦!这两个办公厅发出的文件分量有多重?这是属于国策级别,一般情况下,这种级别的文件,执行力度值得想像。

二、从义务教育的目标谈起

义务教育政策作为我国基本国策,被视为百年大计,历数新中国成立以来,够资格被称为百年大计的政策极少,在钦佩老一辈领导人的远见卓识之余,不妨仔细揣摩义务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对于国家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写道“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粗看看去,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个比较含糊,素质包含太多内容,所以对于这个目标,需要用当前的社会需求来解读。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概念叫人口红利,人口意味着劳动力,意味着消费市场,而高素质人口意味着高素质劳动力,高消费市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各项标准中,人口绝对是不可缺少的参数,有了人,会进行社会活动,在这些过程中,便会产生经济活动,随之也有了市场以及商品流通,而生产这些商品,又需要实体企业,也就有了劳动力需求。而人,一方面是生产者,另一方面也是消费者。

高素质的国民,能够很轻松地胜任普通劳动者的需求,同样,其消费水平也必然会提升,每个人的专业性会变得更强,以适应越来越细分的社会分工,而另一个层面,提升了全体国民的素质,其中产生天才的概率自然也会提高,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由这个土壤产生的高水平人才无论是专业还是数量,都会居于世界顶峰,这可是未来领导世界的雄厚资本,这种远景,已经不是普通领导者的眼界了。

教育,显然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要求,全国所有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再困难,国家也要创造条件完成,从这个意义上,义务教育是兜底。它是相对于扫盲更高层次的要求,建国以来的扫盲运动,和义务教育相比,所需投入的资源实在太过于微不足道。

曾经在不少的经济类文章中,反复提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人口红利的作用,简单来讲,人口数量是人口红利的必要条件,但同样拥有庞大人口数量的印度,却没能享受到中国这样的人口红利,其原因便在于人口平均素质。不少跨国企业选择将中国作为生产基地,看中的正是中国提供的大量合格的劳动者,且薪酬较低,吃苦耐劳,以至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建立起了全工业体系。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治势力鼓吹打压、对抗中国,导致个别企业转移生产基地至劳动力更便宜的印度、越南等国家,当然,后话是,这些企业又灰溜溜地回到了中国。在那些国家,能招到像中国这样足够数量、具备一定劳动技能、有很强的组织性的工人吗?有配套的完备水、电及资源吗?所以看来看去,还是中国最适合建厂,资本家们眼里,衡量的标准便是利润。

这些合格的工人是哪里来的?义务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类职业学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义务教育是九年制,小学六年加初中三年,如果仅仅只是扫盲,那么小学足够,一个合格的小学水平的人,可以正常生活,接收各类讯息,然而离合格劳动者还有一段距离,再加上初中三年,便不同了,这三年的教育目标细分为两个,一个是遴选出一部分学生继续学习深造,完成挑选高层次人才的任务,另一个为职业教育提供生源。这种分流集中体现在中考,高中录取比例各地不同,但基本上接近50%,事实上即使进入了高中,最终成为高层次人才的也是少数,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讲,这个比例却不算低。

尽管网上诟病这个比例的大有人在,根据幸存者偏差,能在网上发声的人本身就是少数,更多的是无法发声的,只能说明在某些城市中,对教育有较高要求的家庭集中了,导致这个比例会让一部分能读高中的学生失去了机会。但对于全国人民来说,这个比例相对公平,毕竟高中办学并不是义务教育,它的存在更多体现出一种教育资源需求平衡,这种平衡背后,就是客观规律,一直以来,我国高中录取比例大致便稳定在这个数字附近,对于一个由客观规律决定的百分数,强行改变它,下场并不会很光彩。

好了,简单小结一下,义务教育为国家培训需要的各级人才储备,并在中考完成分流,一部分继续深入学习,另一部分接受职业教育,从而完成提升整个民族素质的重任。

义务教育,根本不是用来竞争的,而是用来普惠的,所以才如此强调均衡与公平。

三、义务教育的终点——中考

中考有两个作用,第一是结业、第二是选拔。我们通常所说高考指挥棒,其实高考指挥的,只是约一半初中生,因为高考只有一个作用,就是选择,因此称高考为独木桥恰如其分,却极少会有人把中考称为独木桥,严格意义上,中考不存在落榜一说,每个地区的初中毕业生,中考之后都会有去处,除非自己不想继续学业或者只把考高中作为唯一目的。每年初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是平行志愿,和高考志愿不太相同,按分数录取,总会轮到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强烈的地方保护主义,即学籍管理,一般情况下,本地学籍都会就读本地高中或职校。

然而,中考,正式成为了学业负担的一大来源。

从选拔意义上讲,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以便未来在高考中被各类大学挑选,高等教育需要的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学习那些专业知识,为各行各业输送高端人才。那么问题来了,谁的学习能力强呢?很可惜,现阶段衡量初中生学习能力的,必须看中考成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科知识,再参加考试,得到一个分数作为参照,这个评价过程,不敢说绝对科学,但在没有其它方式替代之前,只能采用它。初中三年的各科知识,在每个专业领域都属于初级知识,以数学为例,我们称初中数学为初等数学(高中数学多数也属于初等数学),在理想情况下,我们应该是这样一个选拔过程:

规定在校学时数,规定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时间考试,得到考试分数。

上述过程中,我们有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学生在校时长,各科种类数量和相应的国家标准课时,并且统一出版教材,各地考试时间也是相对统一,这些都是为了让过程更透明更公平。

可是搅局者出现了,那就是过重学业负担和资本化校外培训。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凭借的是自身的努力和天赋,中考正需要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而中考筛选,需要的是学习能力而仅仅是考试分数,可以说,破解唯分数论,中考肩上压力很大。

学习能力和考试分数,二者的关系大致是:学习能力强,考试分数一定高;考试分数高,却并不代表学习能力强。这意味着,考试分数中是有水分的,那么这个水分来自哪里?考试从命题到阅卷,整个流程都是规范的,那么水分只有可能来自于备考。

以初中数学为例,通常情况下,在七年级,可以通过大量重复练习获取较高分数,也可以凭借自身能力通过较少练习达到同样效果,这在分数上是看不出来的,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初中学校的学生,在七年级时相差并不大的原因。然而从八年级开始,随着知识密度和难度的增加,能力上的差异就慢慢体现出来了,继续通过大量重复练习,勉强可以奏效,若要在九年级甚至中考保持高分,练习量将会增大到一个可怕的程度,而这,就是过重的学业负担。于是许多能力一般的学生,通过加重自己的学业负担,达到和能力较强的学生同样的考试分数,这并不算错,毕竟也是一种努力嘛!但很显然,这种努力是牺牲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单纯为了获取考试高分,这样的分数,是“带血的分数”。

我们都知道,人的发展并不是平均的,正如五根手指不一般齐,经过九年义务教育,每个学生获得的发展并不相同,并且在初中阶段后期间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这种分化是必然的,分化结果是长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总和,高中阶段需要的是那种轻松完成初中阶段学业并且还能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而不是通过各种补习、加钱获得的“虚高”分数,如果要选择高水平人才,那也要优先选拔那些无须补习便能取得和参加补习一样成绩的学生。

在中考时,分数并不具备区分这两类学生的能力,所以只有规范义务教育过程,对于破坏公平性原则的行为,国家给出的答复是,“五项管理”来了,“双减”意见来了。这些措施的唯一指向,就是前面所说的理想情况下的选拔过程。

记住一点,离开了公平性,义务教育啥都不是。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用在义务教育公平性上非常适合。义务教育的资源分配问题在国家统一调剂之下,已经变得相对公平,这也是保证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石,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通,义务教育起到了极大作用,任何一个普通人,接受完完整的义务教育之后,便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竞争力,它是唯一可以实现“寒门出贵子”的途径。而我们知道,当资本进入教培行业之后,这条途径被大大压缩了,以至于网上出现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这也的确是事实,县高中出现清北学生的比例已经降到了前所未有的低点,超级中学几乎垄断,一旦被资本垄断了这条途径,底层学子再无翻身可能,这难道不应该引起警惕?

中考的命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505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