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清朝缅甸爆发一场战争,起因有这

苯丁酸氮芥价格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4681.html

清王朝对新兴崛起的雍王朝的认识主要还是来源于西南边境的地方官员的报告,而像吴达善这样的地方高官可能从自己的官本位的名利心出发,不愿在自己任期内滋生事端。

因此以不启边衅为由,对缅甸的不断骚扰、侵袭采取一种很软弱的态度,结果反而鼓励了缅甸新王朝的野心,更加变本加厉地侵袭中国西南边疆,以致激怒了清王朝,爆发了两国之间的战争,清朝和缅甸两国爆发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雍籍牙王朝的崛起

缅甸国内的统一和强大是雍籍牙王朝有能力在西南边陲出兵侵扰的根本原因。由于清政府恪守“守中安边”的国策,西南边疆的清政府地方官员都以不开边衅为首要原则。清缅战争的爆发首先是由于缅甸的持续的军事骚扰,事实上,缅甸能够对外扩张的时期都是它统一强盛的时期。缅甸和明代中国一再发生冲突,恰恰是缅甸国内的封建王朝东吁王朝最强大的时候,而东吁王朝开始没落之后,中缅边境就一直相安无事。

随后,雍籍牙王朝统一全缅,随之而来的是中缅边境进入了多事之秋,所以清高宗时期,中缅之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就是雍籍牙王朝的崛起。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缅甸北部地区的掸族和云南之间的傣族本就是一个种族,只是由于明末东吁王朝不断的蚕食明帝国在中缅边境的领土,而造成国家的不同。

土地的分裂导致在这一区域生活的傣族开始被人为地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国家,并被冠以不同的名称,它们在中国被称为“傣族”,在缅甸则被称为“掸族”。西南地区和缅甸北部的民族成分相同,它们的语言都是属于汉藏语系,基本上是说同一种语言,生活习俗,种族更加相似,因而可以说,相对于汉族来说,无疑缅甸的民族成分更具有亲近性,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西南地区的种族性更倾向于缅甸的种族性而不是中国。

还有,我们考察一下河流:伊洛瓦底江,缅甸的第一大河,其河源有东西两支,东源发源于中国境内察隅县境伯舒拉山南麓,西源迈立开江发源于缅甸北部山区,两江在缅甸境内的会和后始称伊洛瓦底江。湄公河,东南亚最大河流,发源于中国唐古拉山的东北坡,自北向南流经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注入南海。

萨尔温江,又名丹伦江,亚洲南部大河,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流经藏、滇入缅甸,始称萨尔温江,或丹伦江。由此可以看出缅甸境内最主要的几条河流,都是由中国发源,流经云南,进入缅甸,可以说缅甸北部和中国云南西南民族本身就是同宗同源的一个整体。因此在缅甸雍籍牙王朝给清政府官员的照会中称“孟连九龙江一带十三版纳地方都是天朝缅国钱粮赤子”所以,一旦缅甸国家统一,国势强盛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地认为西南边境是自己国家的领土,这应该是为什么缅甸屡屡对西南边疆用兵的心理原因。

其次,西南边陲富庶的财富以及丰富的人口资源,也是缅甸发动战争的重要原因。因为通过战争掠夺人口和财富是缅甸发动战争最直接的动机。缅甸的军事行动并不是为了攻城略地,它的进攻具有明显的抢掠性质。应该注意到的一个现象是,与邻近的印度和中国相比,年左右的东南亚具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即它的人口密度稀少,大概每平方公里5人,与此相比,印度和中国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0人,而缅甸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上缅甸的曼德勒地区,伊洛瓦底江下游冲积平原、勃固河、萨尔温河等中心地区,除此之外的其他地区人口稀疏。

二、劳动力的需求

阻碍人口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由战争、袭击、迁居、新耕地的开垦以及强迫劳役等造成的居住地不稳定性,东南亚地区的战争并没有造成在战场上付出多少人口的代价,但是,它对国内和农业生产方面的破坏却是相当大的。与欧洲的战争相比,东南亚国家的战争动员更多的人员参与,有时候甚至动员占本国有战斗能力的成年男子的绝大多数。

他们必须自带粮草,或者从所经过的敌人的领土上搜刮掠夺。饥饿和疾病是这些战争不可避免的后果。而缅甸经过国内孟族起义推翻东吁王朝,到后来雍籍牙又带领军队打败孟族的统治,其间人口的损失是巨大无比的。所以在战争中,缅甸统治者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多地俘获敌人,然后带回自己的国家充当劳动力。

雍籍牙王朝在对外扩张中,就明显地带有这方面的目的——通过战争大量的掠夺人口。例如:雍籍牙在侵略西北部的曼尼坡时,“数千人民被输送和安置在上缅甸的实阶和阿摩罗补罗地区,他甚至将曼尼坡人编成了缅甸军队中的一个骑兵团。”在公元年月缅甸进攻东部边境的暹罗,并攻破暹罗首都阿瑜陀耶城时,这个目的就表现得更为明显。

“缅军焚烧王宫、民居、寺院,阿瑜陀耶城被烧掠一空,王室成员及万多工匠、手工艺者、平民被掠往缅甸。”缅甸历史学家都也认为:“有些历史学家认为,由于孟缅战争,居住在下缅甸的大批孟族和缅族人逃亡到了暹罗,致使一些村庄几无人迹。由于人口稀少,耕地荒芜,生产下降,因此雍籍牙打算攻下暹罗,召回缅人,同时俘虏一批战俘,遣送到人烟稀少的农村定居。”

缅甸对中国西南的侵扰也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抢劫和掠夺的特点。史载:乾隆二十八年,云贵总督吴达善上奏了《木梳夷人往抢耿马,现已剿败擒治》一折。乾隆三十年,云贵总督刘藻奏报,莽匪窜入猛捧等土司地方,肆行焚掠。乾隆三十一年,永顺镇永昌守禀报,木梳莽己觉领兵到木邦猛店地方驻扎,向耿马索取旧规,不给即渡江来袭。

乾隆三十一年,夏四月,云贵总督杨应琚奏报“缅匪一案,原属不成事体。但向来聚匪无多,仅于土司境内需索财物粮米,……嗣因外域年年杀夺,夷户离散,不能种地,僻壤收成又薄,无业莽子艰于觅食。”由此可以看出缅甸军队的侵扰体现了“焚”、“掠”“抢”、“索”等特点,只是掠夺财富,并没有攻城略地后长期据守的目的。而且杨应琚的奏章中也提及“外域年年杀夺,夷户离散”,可知缅甸对外的连年征伐,导致人口减少,肯定对劳动力的需求非常强烈。

这一点,从清缅战后签订的老官屯协议中可以获得印证。根据缅方的要求,清军从缅甸境内撤军之后,“中方在六个月内向缅甸交还木邦、蛮暮、猛拱等土司。"其意思是缅甸境内的木邦、蛮暮、猛拱等土司因为战争的原因,携带宗族亲属已经到清朝的境内避难,而缅方要求清政府归还这些人口。关于这三地土司的归属,清高宗后来做了安排。乾隆三十四年(公元年),猛拱土司浑觉称:“蒙大皇帝天恩,原欲在内地居住,但家口俱在猛拱,且所有属下地方亦须前往管束,仍愿回至猛拱,为边外土司。”

清高宗酌情给予赏赐之后,送他们返。木邦土司线瓮团、蛮暮土司瑞团则表示:“已与缅夷为仇,回本处恐被残害,恳求安置内地。”清高宗在西南边境的永昌、蒙化、大理一带择地安插,并根据土司的实际情况建屋给田,妥善安排。可见清政府在这三地土司的安排基本上是遵从自愿自主的原则,想回缅甸的不阻拦,愿意留在清朝的各地给安家。但就是这样,缅甸还发来索要三地土司及人口。

“乾隆三十五年三月十四日,有老官屯缅子四人,持该头目布拉诺尔塔蒲叶缅文,来至虎踞关,求将木邦、蛮暮、猛拱之土司放还伊处。”中国云南的永昌一带,自汉以来就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也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是西南地区非常富庶的地带。从中国去往印度和缅甸的丝绸、瓷器等等物资,还有从印度、缅甸去往中国内地的宝石、棉花都要经过这里,所以这里是西南地区八方商贾云集的地方,当然相对于中国内地的富庶的都市这一地区当然没有什么值得夸赞的地方,但在西南地区,这里可是非常富裕的地方了。

而且“云南永昌、顺宁二府,地处极边,界连外域”二,处于清缅交界之处,极易对缅甸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况且中国进入康雍乾盛世之后,国家统治者实行一系列的宽民养民的政策,以及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普及推广,中国人口总数在这一时期突飞猛进,康熙时有1亿,到乾隆时已有亿人口。再加上国家推行“摊丁入亩”的政策之后,人口流动性大大加强,在原来人烟稀少的两广山区,以及西南一带人口都是暴增。

18世纪中叶,东南亚的人口密度是非常小的,而且雍籍牙王朝在统一缅甸的过程中是损失了很大的人口的,所以它需要通过对外战争去掠夺人口。中国的西南边境恰恰就是这样的财富聚集和人口密集的地方。而西南边境又远离清朝的中央政府,缅甸对这一地区垂涎欲滴正常不过了。所以缅甸兵侵西南,有非常实在的物质诱惑。

三、自以为是的历史心态

缅甸统治者很可能认为中国的领土是可以随意侵略,而不用承担后果的。确实,自元代以来,除了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曾两次出兵进攻缅甸之外,直到清缅之战之前,中国从未主动侵入过缅甸国土。这四五百年间,缅甸却在不断蚕食中国西南边境的土地,中国国土在几百年间一点一点地丢失了。

明朝初期,明帝国征服云南之后,在元代治理西南的基础上,陆续在西南边境设立了木邦宣慰司(今掸邦西北部)、缅甸宣慰司(今缅甸中部地区)、麓川宣慰司(以今瑞丽、陇川一带为中心)、底撒马宣慰司(大约为今缅甸丹那沙林地区)、八百大甸宣慰司(今泰国清迈一带)、老挝宣慰司(今老挝地区)、大古剌宣慰司(缅甸白古地区)、车里宣慰司(今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底兀刺宣慰司(今缅甸锡唐河一带)等土司,还控制着孟艮、南甸、里麻、茶山、干崖等地区,对今缅甸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泰国和老挝北部部分地区建立了统治秩序。

尽管这种统治是很松散的,但这一大片地区是属于明王朝的势力范围。可是,到了明朝末期,情况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徐霞客游记》记载:“昔蛮莫、孟密俱为中国地,自万历三十三年金腾威道立此八关。于是关外诸彝,俱为阿瓦所有矣。”所谓的“八关”,即腾越八关,是明代万历年间,为了防止缅甸的挑衅进攻,在西南边陲的自然险峻之处建立的防守关隘,为边防要塞。

《徐霞客游记》载:“八关自其西北斜抵东南,西四关属蛮哈守备,自西北而东南:一日神户,二曰万仞,三曰巨石,四日铜壁。东四关属陇把守备,自西南而东南:一日铁壁,二曰虎踞,三曰天马,四日汉龙。八关之外,自神护而出,为西路,通迤西,出琥珀、碧玉:自天马而出,为南路,通孟密,有宝井;自汉龙而出,为东南路,通木邦,出邦洋布;自铁壁而出,亦为南路,通蛮莫,为缅甸阿瓦正道。”

由此可见这些关隘的地理位置都是比较重要的交通要道。由于万历年间的一系列中缅冲突,明朝在西南边境的国土已经大大收缩,而八关仅仅是境内的防御工事。其时,关外的疆土已经不复为明帝国所控制。明朝时期,中国在与缅甸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之后,丧失了木邦、孟密、孟定、八百、孟艮、孟养、老挝、蛮莫等地,中国西南边境的疆土大为收缩。就像前文刘文征所说:“乃远者,六慰三宣,藩篱尽撤,近之,八关二堡,荆棘如林。勉称三地守戎,勿以万夫启钥。”

在这里,本文不去探讨为什么明代中国会在西南边境失去这么多国土,需要注意的一个事实是,除了万历十一年刘铤和邓子龙的那次主动出击之外,在其他的冲突中,中国基本上都是处于被动防守状态。缅军一次又一次的侵袭、骚扰,中国一次又一次地忍让、退却。于是,疆土一点一点地被蚕食。

实际上,这肯定会纵容、扩大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并进而可以肯定乾隆年间雍籍牙王朝的军队侵袭中国西南边境的时候,一定是抱有很嚣张的历史心态:中国从来就是忍让退却的。

四、总结

回顾清代乾隆朝中缅关系的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出:就缅甸方面来说,主要是和自己本国的实力有关,雍籍牙王朝崛起之初,国势蒸蒸日上,缅甸对周边的邻国都有过侵略战争,而且它的侵略带有非常明显的掠夺性,它并不以攻城略地,扩张国土为主要目的,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掠夺财富和人口。

因此,中国的西南地区(相对于缅甸来说中国西南是更加富庶的地区)自然成为它屡屡侵掠的对象。而随着此后侵占地区的反抗,以及缅甸国内王室残杀,政局变换,缅甸国力下降,它开始谋求和中国改善关系,并重建友好的朝贡关系,所以缅甸对清朝外交关系的变化主要和自己本国的实力息息相关。实力强的时候,它就侵扰生事;实力下降了,它就求和友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512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