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彝族专刊越南的彝族及其历史文化述

《世界民族》年第2期越南的彝族及其历史文化述略X普忠良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跨境而居的古老民族之一。

在我国,彝族共有万多人(年),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在越南、泰国、缅甸、老挝等国家均有彝族分布。中国和越南山水相连,壮、汉、傣、彝、苗、瑶、哈尼、拉祜等民族跨境而居,往来不断。根据越南已经发表的调查资料,越南54个民族中属于藏缅语族的有7个民族,分别是:贡族(人,分布在越南莱州省孟牒和奠边县)、哈尼族(人,主要分布在越南莱州省孟牒、封土县和老街省巴沙县)、拉祜族(人,主要分布在越南莱州省孟牒县北部)、倮倮族(人,主要分布在河江省同文县、苗旺县和高平省保乐县)、扑拉族(人,主要分布在越南莱州省巡教,安沛省文安,老街省文盘、保胜、巴沙、北河、孟羌县和甘堂市,以及河江省新门和北光县)、西拉族(人,主要分布在越南莱州省孟牒县的干湖乡肖核、西头寨和孟聂乡南兴寨)、尼苏人(多人,主要分布在越南莱州省封土县的麻栗寨、红坡寨等地),共多人。①这些民族都分布在与中国接壤的边境地区。上述7个民族均使用藏缅语族彝语支的语言(内部有方言和土语差别)。但根据越南民族学者的田野调查和已经发表的资料分析,在上述7个民族中,只有3个民族群体同中国的彝族有直接的渊源关系,那就是倮倮族、扑拉族(主要是指汉扑拉人和佬扑拉人)和尼苏人。②也就是说,在越南的民族分类中只有倮倮族、尼苏人、扑拉族中的汉扑拉人和佬扑拉人是严格意义上的彝族。二、越南彝族的民居与生产活动越南彝族村寨居民的成分大都是单一的,一般不与其他民族杂处。倮倮族的小村寨一般位于半山腰,各村寨的房屋形成密集型或圆型布局,背山面谷,村寨周围森林茂密。各村寨的上方都有一片祖神林。倮倮族人禁止砍伐村寨附近的树木,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认为神灵寄居在树上,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树荫和水源,并定期进行公祭。越南倮倮族的民居住宅有三类:高脚屋、平房、半高脚屋和半平房(即前半部分是高脚屋,后半部分是平房)。越南彝族的传统住宅是封闭型的,窗子少,居室、谷仓、畜禽圈、厨房等都在一个小院内。房屋布局一般为三室两厢,祖灵神位设在中厅后壁上;右厅是主人的卧室,前面的火塘是主灶;左厅是子女及其他成员的卧室,前面是炉灶,视为辅灶,以及用于堆放杂物。畜禽关在屋檐下或者院墙内侧。倮倮支系还在房屋左厅设有非正常死亡者的灵位,除屋主之外,其他任何人都不能触摸这个灵位。倮倮族主要以农业为主,兼有畜牧、狩猎、采集以及一些副业如编织,织布等。根据地理条件,倮倮族的耕作区可分为两大地区:石山高原(河江省同文县、苗旺县)和土山高原(高平省保乐县)。石山高原区的耕地可分为三类:旱田、定耕山地、石洞点种。自古以来,越南倮倮族在上述三种耕地上种稻谷和玉米。靠雨水浇灌的旱田种一季稻子。水稻以糯稻为主,一般在2—3月撒秧,4—5月插秧,10—11月收割。越南彝族尼苏人的耕作技术水平在当地民族中较高,他们把山坡开成梯田,在一块地里间种、套种、轮种,用石块垒田埂以防水土流失已成为他们传统的耕作方式。稻谷和玉米是他们的主食,蔬菜、薯、豆等为副食品;狩猎、采集、竹编、纺织、养禽及经济林木为家庭副业。旱地作物以麦子、小米、红米、芋头、地瓜、冬瓜、豆类、辣椒和蔬菜为主。越南倮倮族在日常生活中比较重视饲养畜禽,比如牛、马、猪、鸡、鸭等。马用作运输,牛为犁耕,以牛、马的数量衡量每户家庭财产的多寡。但是,由于气候恶劣、医疗卫生条件差、疫情较多,畜牧业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不能形成商品交换规模。越南彝族扑拉人打制的银质餐具品种繁多、花色齐全、色彩鲜艳,远近闻名。他们靠手工劳动以弥补经济收入的不足,如编织藤器、制造木器、打制农具等,手工编织的簸箕、竹竿、背兜、马鞍、箱子、桌椅、水桶,打制的犁头、锄、镰、刀等,均在市场上出售,深受其他民族的欢迎。三、越南彝族的服饰文化越南彝族有着悠久的传统织染工艺,妇女们自行种棉、纺纱、织布和染布,自给自足,一般不向其他民族购买。布料多为蓝靛色或黑靛色。染布的主要原料为马蓝(又叫蓝靛),正月撒播,七月收获时连同枝、秆、叶一并割捆带回,放在各种大小缸里浸泡,一担马蓝加一碗石灰粉液浸泡9—10天以后马蓝烂透了,就把滤好的液体倒进别的缸里即可染布。染布时是一节一节地放入缸中浸染,染了晒干,再染,直到染得满意时晒干,再放进蒸锅里蒸上一小时左右。经过这么多道工序染成的蓝靛色布料就不容易褪色。染制红布时,采回山林里的红色草,捣烂挤出汁,把布或线放入红色草汁中浸泡晒干即成。染黄布时,取回一种似芦苇的草本植物菜草,熬出黄色汁液,放人布料浸泡,黄布就染成了。越南彝族的服装比其他民族的艳丽,色彩协调。河江省苗旺倮倮支系的女子服饰花纹以几何图形为主,头巾、上衣、裙子、裤子、裤罩绣有用红、绿、黄、白色线为主的对称型花纹,以三角形拼布组合成美丽的图案。衣服上垂吊6朵红花,袖子左右各拼10个三角形为一组的3组图案,共为6组。衣服上配每组为9个三角形的14组图,构成28个阴阳图,形成与二十八宿对应数。裤子上左右各配每组为9个三角形的9组图为阴图,又以空白对应的9个阴阳图案,与古代彝历每月36日的数字相符。越南同文县彝族的服饰图形和数码组合十分讲究,它蕴涵着本民族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等文化心理。如妇女服饰的花纹较细,服饰以整块刺绣为主,袖子上有5道花纹,两边共10道,每道又以阴阳两圈构成。头巾两端各有6个八卦图,中间上部以66个图组成。裤罩两端各有6个八卦图,中间配66个八卦图,33个“十”字图,共99个图,与彝族传统的数字观念和彝历天数相同。而越南彝族尼苏人的男子服饰同当地汉人的男子服饰相同,妇女服饰除了一块围腰外,其余服饰也与当地汉人妇女的服饰相同。从阿迷州迁往越南的这部分彝族人应该是扑拉支系的。因为开远彝族绝大部份是扑拉支系,其它支系几乎没有,从古至今都是这样。汉扑拉这个词在开远古代也有,现在倒是不听说这个词,但是讲开远历史的书上有这个词,意思是指不会讲扑拉话,讲汉语的那部分扑拉人。开远现在也有只会讲汉语不会讲扑拉话的扑拉人,他们自称彝族人,其实他们的祖先就是会讲扑拉话的扑拉人。只是后代没讲母语而已。便不是汉扑拉就是汉族。阿迷州古城城墙的石基有3层就是一个扑拉王捐建的。开远扑拉历史上几次攻过开远城,胜则聚族而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8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