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镑贬值,大多数其他通货被波及,各地中央
一旦一种通货困难重重,其它通货也会受到影响。通货贬值和升值,对原先认为很强的通货常起反响。例如,年英镑贬值就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大多数其它通货。诚然,害怕通货贬值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的后果会象通货贬值本身一样严重。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全世界最主要的中央银行才在60年代开始通力合作以求维持某种程度的货币稳定。这并不是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第一次合作,因为先前在年至年间就有几家中央银行采取一致行动来努力挽救金本位。但是,60年代所发生的,却是规模更大而且具有更永久的性质,虽然当时并未设立永久性组织。
60年代参加合作的银行后来被称为十国集团,包括英国、美国、西德、法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瑞典、加拿大和日本的中央银行。这十国银行的连接点是设在巴塞尔的国际清算银行(BIS)。为处理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产生的赔款而设立于年的国际清算银行,直到最近还只在国际货币事务中扮演次要的角色。的确,当年设立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时,它好不容易才免受清理。
年它成为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银行,年成为欧洲支付同盟(EPU)的银行,年又成为欧洲煤钢联营(ECSC)的银行。60年代它的重要性大为增大,那时它开始同十国集团合作来处理当时的国际流动性、国际收支逆差以及其它有关国际货币问题。但是,它主要是欧洲机构,它的资产包括一部分黄金和一部分同它有联系的中央银行的国家的通货。
因此,国际清算银行的资产在种类上和国际货币基金的资产类似。不经有关国家中央银行的同意,它从不买进或卖出那个国家的通货。在经营黄金的时候,它有时自行负责,但更多时候还是充当代理人,按照其联系银行之一的指示办事。有些年它经管各中央银行的黄金联营,设立这个联营是为了支持黄金市场来应付暂时性的对黄金大量需求。它从不作违反任何成员国意愿的事。
它每月在巴塞尔召开一次会议,从而各中央银行之间可以定期交换看法。它的主要目标是帮助维持国际货币稳定。因此,年它进行干预以制止对英镑投机。国际清算银行从事被称为“互换”的交易,当各中央银行互相寻求对方援助时它充当中间人,所进行的转移为黄金、有关国家的证券和美元。它能够用这种方法帮助中央银行顶住投机性的短期资本运动。
十国集团通过同意在有需要时,随时为国际货币基金补充资金来源来帮助增加国际流动性。国际清算银行和十国集团合起来能提供巨额短期贷款,可供可能遇到国际收支暂时困难的任何一个联系国使用。英国在年至年间就按这种方式得到援助,并在年努力使英镑免于贬值时又一次得到援助。据认为,英镑贬值会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不利影响。
尽管英国政府作出努力并从国际货币基金及十国集团得到援助,英镑还得在18年中第二次贬值。虽然还可以得到另外外国贷款来支撑英镑,但是所提出的条件实在太苛刻,使英国政府难以接受;而且,进一步借款真会比推迟贬值更有成效,无论如何是没有保证的。就许多人看,如果想避免英镑危机,贬值似乎是唯一可采取的方针。
年11月宣布了英镑对美元的新平价,以2.40美元对1英镑,代替2.80美元对1英镑,也像先前一样,允许汇率波动最大不超过高于或低于官定汇率0.20美元。年英镑贬值和年贬值相比有一个重大差别。前一次贬值时,西欧大多数国家以及英镑区其它成员国很快追随英国贬值各自通货,虽然贬值程度并不完全相同,因此,那时实际发生的事情是美元升值,那时美元对全世界其余通货说是强通货。
但是,在年,英镑就其对全世界大多数最主要贸易国的通货而言,是弱通货。只有那些出口贸易或旅游业依赖英国的国家为了避免各自通货同英镑的平价变动太大才进行通货贬值。于是,即使全是英镑区成员国,它们中间也没有一致性:新西兰、爱尔兰共和国、百慕大和马耳他全都进行通货贬值,而澳大利亚、南非、印度和巴基斯坦却没有这样做。英镑区以外只有西班牙、丹麦和以色列通货贬值。
两年以后,年又发生进一步通货调整。首先法国法郎贬值。而后西德马克和荷兰盾实行浮动。预期这些变化和英镑贬值相结合,会使外汇保持较大稳定,至少暂时如此。像英镑这样的储备通货的贬值对持有英镑金额的国家有严重的后果,因为贬值缩小了这些余额的价值。当然,如果英镑想从贬值得到好处,很重要一点是英国货物的主要进口国不要贬值,因为赞成通货贬值的论据是贬值使出口价贱(因而增大出口)而使进口价贵(因而缩小进口),结果使国际收支达到均衡。
但是,进口将会缩小的程度取决于对进口需求的弹性,而英国需要进口原料以便生产用于出口的制造品。由于通货贬值也要提高进口(包括食品)价格,零售物价指数就会上升,工人就会要求较高工资,因而,除非工资增长受到抑制,或者至少维持于最小限度,通货贬值就不会缩小进口。试图强施收入政策,即使这种做法会使工资上涨趋向缓和,在60年代和70年代也不比年至年间工资冻结更受欢迎。
年通货贬值以后的年代是国际货币体系发生较大变化的年代。这些变化的起因是很复杂的。年英镑贬值15%,使大家注意力从英镑转到美元,而这最终导致用以浮动汇率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来代替以固定汇率为基础的体系。这一转变的主要事件有如下述。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出现的问题之一涉及用汇率贬值或升值来消除基本失衡,即调整问题,这个问题有使国际货币体系顺利运转发生严重混乱的趋势。一旦一国出现持续逆差,认为它的通货会被迫贬值的投机就会增加,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另一个根本问题,被称为“信任问题”就会造成挤兑,就必须进行通货贬值。其结果,人们对设计出把某种程度的灵活性引进到一般固定汇率制度的方法,大感兴趣。
加拿大从年到年曾经使其汇率浮动而未受损害,许多人建议也应该允许许多种通货浮动。别的反对这种观点的人则争辩说,浮动汇率即使只是限于很小的规模,仍会在国内或国际上产生不利的反响。但是,年在作出重大努力来控制对西德马克(DM)的压力之后,允许西德马克浮动,而且是向上浮动(意即升值)。
整个50年代和6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都用英镑和美元两种储备通货来运转。美元可以兑换黄金(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别名叫金汇兑本位),英镑可以兑换美元。年英镑贬值以后,有好几个国家(锡兰、丹麦、爱尔兰、冰岛、以色列、新西兰、巴西、塞浦路斯等等)进行通货贬值,但美元却不贬值,尽管主要由于越南战争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日益增大。
在许多国家通货贬值以后,人们认为美元被高估了,最终必然也要贬值。因此投机者卖出美元,买进黄金,因为黄金价格将随通货贬值而上升。这种压力的结果便是在年作出终止官方对私人黄金市场支持的决定,从而这些市场的黄金价格上涨。于是双价制度开始生效,一方面黄金市场中的官方交易(即各货币当局之间彼此清算债务)还要按官定价格每盎司35美元结算;而非官方黄金交易则要按自由市场价格进行,像人们预期的那样,黄金价格逐渐上涨,年几乎涨到每盎司美元,年涨到美元。
年和年由于对资本输出施加暂时限制和高利率吸引资本流入美国的结果,美国的国际收支暂时有了改善。危机退却了。但是,越南战争激烈了,年美国国际收支又一次转为逆差。逆差还因造成资本流出美国的较低利率而增大。西德和日本继续积累国际收支巨额顺差。其结果,到年认为美元被高估而其它通货被低估的看法更为盛行。人们从年初开始卖出美元换取西德马克。
对西德马克的压力增大了,因而在5月5日出现了不到一小时就有10亿美元兑换西德马克之后,西德外汇市场被关掉了。总计在两个月的危机中倾注到西德的资金达40亿美元。5月10日西德允许西德马克浮动,并且上浮约3%。日本由于一直对外汇交易实行严格控制,幸免危机。危机又退却了,但许多人仍然觉得美元是高估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