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前世今生与南交州三郡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篇[第74节]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交州4——南交州与越南

由郁林郡向南对接的交趾郡是郁江的南源“左江”。郁江在中越边境地带有两条上源,遵从“坐北朝南”划分左右的原则,西北方向的这条上源被命名为“右江”,东南方向的这条上源被命名为“左江”。其中源出广西、云南、越南相接之地,西南方向流淌的右江,因长度优势被认定为是郁江地理正源。其地区中心为在红色革命期间,爆发过“百色起义”(又称“右江暴动”)的百色。

秦.象郡地缘结构图

不过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说,左江在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却要更大些。左江的地区中心为汉名“临尘”的广西崇左市,归属于越南的这部分珠江流域便是左江的上游。这部分归属于越南的左江上游又可分为两支,包括指向越南高平省的“平江河”(中国称水口河),及指向越南谅山省的“奇穷河”(中国称平而河)。总流域面积约为1.15万平方公里,在整个左江流域中占比约36%。两国在左江上游的边境分割点,就是著名的“镇南关”(现名友谊关)。

向南步出左江流域范围,便进入了红河三角洲的水系区间。而这片汉称交趾郡的土地,当下已然是越南首都河内的所在。曾经归属中国的那段历史,在越南被称之为“北属时期”。除15世纪初曾短暂为当时的明朝所征服(公元年-年)之外,越南的“北属时期”主要存在于西汉至五代初期,总计超过年历史,期间曾几度独立未果。

事实上,越南的北属时期最早可追溯到赵佗建立南越国时。在与中原王朝脱钩之后,精耕岭南的南越国将统治力向南延伸至了越南中北部。此后建制交趾刺史部的汉武帝,方能在此基础上建制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当然,如果一定要将“北属”定义为归属中原王朝,或者最起码拥有半壁江山的南方政权,那么越南的北属时期也是可以从公元前年,南越国完全为西汉所吞并时算起。

在越南试图将南越国的历史视为自己国家起点之时,北属时期的起点的确曾经这样计算过。公元年,刚刚取代“西山王朝”的越南“阮氏王朝”曾试图征得清王朝的同意,将使用了数百年的国名“安南”更改为“南越”。只是最终获准使用的,却是大家今天看到的“越南”。这一顺序更改背后所蕴含的地缘政治含义,相信语文成绩不是太差的人都能够看出来。鉴于赵佗的中原出身,以及越南完全没有可能凭借“南越国”遗产觊觎两广,将身处南越国的这段历史视为“北属时期”,实则对一直警惕北方威胁的越南更为有利。

上述历史告诉我们,北属中国的越南并不包括当下的越南全境,而只是包含以红河三角洲为核心的北部地区。那么,到底是什么地理原因造成了越南北部拥有如此之长的“北属时期”,越南又是如何一步步的形成当下国土面积的呢?想要了解这点,首先需要立足于越南,了解一下它的地理、地缘结构。

全景式的观察越南地图,大家的第一印象估计都是“狭长”。越南南北两端的直线距离为公里,S形的海岸线长达公里,而最窄处却只有50公里宽。能够在“狭长”属性上与之竞争的,应该就只有南美洲智利了。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越南当下的国土面积也不是短期形成的。当下的越南包含有南、北两大平原,除了北方的红河三角洲平原之外,还有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前者的面积为1.5万平方公里,后者在越南境内的面积达到3.5万平方公里,连接二者的则是一条叫作“长山山脉”弧形山脉。

如此狭长的国土范围,以及南、北双方中心的结构,很难让人不为越南内部结构的稳定而担心。二战结束后,在世界被分割为两大阵营的大背景下,越南曾一度被以北纬17度线为基准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其中北越的政治中心是位于红河之畔的河内;南越的政治中心为现湄公河三角洲上的西贡。最终在重新统一之后,主导统一进程的河内成为了整个越南的首都,西贡则变身为了现在的“胡志明市”。

尽管越南内部存在南、北两大中心,但红河与湄公河两大三角洲并不是越南的全部。从走势上看,长山山脉颇像是横断山脉在中南半岛的延伸。红河三角洲位于它的东北侧,而湄公河三角洲则位于它的西南方向。问题是与南海相接的长山山脉中、南部,还在其东坡形成了许多独流入海的短促河流。在这一区间,仅被汉朝考察并记录下来的河流数量,就有将近70条。这些源出长山、注入南海的河流,沿山脉东麓自然形成了一条延绵上千公里的沿海平原带。为与南北两大平原相区别,我们可以称之为“长山沿海平原”,水系则统称为“长山水系”。

厘清越南三大水系的区别,南交州三郡的地理特点也就显现出来了。三郡中最北部也最为核心的交趾郡,所对应的正是红河三角洲平原及其边缘山地;九真、日南二郡所对应的则是长山沿海平原。考虑到这条沿海平原带的南北纵深是如此之长,内部亦因丘陵分割而缺乏连续性,将之划分成两个甚至更多的郡级行政区几乎是一种必然。至于在不熟悉越南行政结构的情况下,大略了解九真、日南二郡的位置,倒也不是难事。简单点说,位于北部湾或者说与海南岛隔海相望的部分就是九真郡,再往南即为日南郡。

三大水系及平原在地理地缘属性都拥有各自的特点。发源于中国且与珠江水系相邻的红河,与中央之国或者说东亚地缘关系紧密;贯穿全部中南半岛国家(包括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则是越南与中南半岛其它国家的地缘联系纽带;至于位于长山山脉与南海之间的长山平原,却显示出了更多的海洋属性,海路是其连接其它板块的重要途径。

长山山脉的存在,是造就上述地理、地缘特点的根本原因。这条整体向东南方向延伸的山脉,将湄公河流域与红河、长山水系分割开来。其公里的长度、米的平均海拔(最高峰将近米),使得无论以红河三角洲为起点,沿海岸线向湄公河三角洲方向扩张,还是翻越山脉向中南半岛腹地渗透,都变得异常困难。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以镇南关为中心分割珠江、红河两大水系的这条山地平均海拔只有数百米。使得由珠江流域溯左江而上,进入红河三角洲平原的地缘阻力要小得多。

尽管如此,包括南交州三郡及合浦郡在内的“环北部湾”地区,不与珠江水系水路相通的问题,还是会制约中央之国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尤其是在与北交州陆地连接面较小的南交州三郡。在这种情况下,参考灵渠、邗沟、鸿沟等运河工程,经由左江打通一条连通红河三角洲水系的人工水道,看起来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南交州,尤其是红河三角洲的地缘融入问题。不过这条能够连接红河、珠江两大水系的运河在历史上并没有出现,原因也很简单,在环北部湾诸郡都拥有漫长海岸线,且城邑都拥有入海水道的情况下,打通由珠三角向西延伸的沿海岸线航道,即可达到向北部湾地区施加影响力的目的。

历史上,汉朝所使用的水军战船因船首高大、外观似楼而被称之为“楼船”。虽不能跨洋远航,但在内河及沿海航道使用却是并无障碍。在西汉远征闽越、朝鲜等地的战争中,都有楼船沿海岸线攻击的案例存在。公元40年,交趾郡征侧、征贰姐妹的举兵叛离,引交趾、九真、日南、合浦四郡在内的环北部湾地区脱离汉朝的管辖。2年后伏波将军马援领军平定叛乱,南征大军中同样建制有由艘大小船只组成的船队。

西汉楼船

战术角度看,乘船而下的这部分汉军可在珠三角集结之后再沿海岸线西进,穿琼州海峡至北部湾地区,然后再由沿海诸河口深入内陆,与由陆路南下的汉军配合,逐次收复反叛的城邑。从这个角度说,将控制雷州半岛的控制中心设在琼州海峡北岸的“徐闻”,并不仅仅是为了遥领海南岛,更多是为了连接珠三角与北部湾地区的海上通道。

除上述海陆通道之外,两汉还开辟了由云南借红河水系,进入交趾的水路通道。在解读横断山脉时我们已经知晓,红河是一条发源于横断山区、连接中越两国的跨境河流,其在中国境内被称之为“元江”。从地缘政治角度上说,一旦云南高原成为中央之国的一部分,元江及其支流势必能够帮助中原王朝顺江而下,对下游的红河三角洲施加影响。以汉朝的地缘政治结构来说,这相当于打通了一条连接益州与交州的战略通道。

在东汉的益州方向,具体承担这一沟通职责的是位于“益州郡”最东南部的“贲古”县。这个以益州为名负责管辖云南高原主体的郡,辖区内除了昆明、曲靖、陆良等归属于长江或珠江水系大型坝子以外,还有一个位于元江干流左岸,与之水道相连的大型坝子——蒙自坝子。坝子的中心城市为“云南红河哈尼族自治州”首府属性的蒙自市。而蒙自市在两汉所对应的就是刚才提到的“贲古县”。

由于从云南沿西南夷道进入四川盆地,再沿蜀道进入长安的道路过于艰险,在两汉时期甚至出现过,云南地区的官员借红河水道入交趾郡,然后再沿海岸线东入广东境内的南海郡,再北上中原的做法。这一看似绕路的路线,胜在无论藉由灵渠等内陆运河,还是沿海岸线北上,都可以全程坐船进入中原。

历史上类似迫于山路艰难而宁愿绕远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民国时期南京政府派往西藏的官员,很多时候便会乘坐海轮取道印度,再翻越喜马雅山口进入拉萨。由此也可看出,水路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在三国时代,这样一条能够连通益州和交州的战略通道,显然不会为蜀汉所无视。公元年,诸葛亮在平定南中之后,对益州南部的这片高地重新设计出了“南中七郡”的行政结构。这其中就包括将益州郡东南部及牂柯郡南部组合在一起,建制出了新的“兴古郡”。其范围主要对应云南省境内的:红河哈尼族自治州、文山壮族牂柯苗族自治州两地区。

如果以水系来看,兴古郡的范围覆盖主要是元江水系与右江上游,以及南盘江水系。这意味着如果蜀汉决心攻取交州的话,能够通过水道直通交趾、郁林两郡的兴古郡,将成为前线板块。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专为应对交州而设置的行政区。虽然蜀汉长期以来的策略都是北攻东和,避免与东吴交恶,而交州又在东吴的控制之下,但作为能够“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卧龙先生来说,能够如此未雨绸缪并不让人意外。

行文至此,你会发现在经略红河三角洲的问题上,中央之国分别可以从云南、广西、广东三个方向施加影响力(三条战略通道可分别称之为:红河道、左江道及沿海道)。一旦控制交趾郡所覆盖的红河三角洲,再顺势向南沿长山山脉东麓继续扩张亦属正常操作。只是鉴于长山沿海平原的海岸线太过漫长,又缺乏可供聚力的核心平原,越往南的控制力将会越弱。

更重要的一点,越向南延伸控制线就会越深入热带地区。对于派驻于此的中原人士来说,单是想一想要去面对魔法攻击属性的热带气候,都会有心理障碍。至于后来中原王朝之所以渐渐失去对越南北部的控制,包括越南有机会形成自己的国族认同,除热带气候的影响以外,与云南高原自公元8世纪中到公元13世纪中的多年间,为独立状态的南召、大理王国控制亦有着直接关系。

解读过中央之国向越南北部扩张的优势与困难后,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既然曾北属中国只是部分越南国土,那么脱离中央之国行政序列之后的越南,又经历了怎样的地缘政治整合,才形成现在的模样呢?依托三大地理单元,越南历史上曾经形成过三大地缘政治集团,由北至南可分别将它们的地缘名称标注为:安南、占城以及高棉。这当中与中国关系最密切,并成为越南政治源头的是位于北部的安南。

安南之名源自于唐朝在越南北部设置的安南都护府,以汉朝所置的郡来对应,其境相当于交趾、九真两郡的属地。由于越南北部在唐朝末年脱离中原王朝的控制,此后一直到19世纪初获名“越南”止的将近年时间里,越南北部都是以“安南”为名。若以族属来说,安南人的族源可追溯到百越中覆盖红水河以南,至红河三角洲流域的雒越民族。在漫长的北属时期吸收中原文化后,最终演化成了现在越南的主体民族“京族”。

沿长山沿海平原北上的“占人”,却是一支来自马来群岛的南岛民族,在语言上与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有着紧密关系。东汉后期,占人驱逐了日南郡南部的汉朝势力,建制了国号“林邑”的占族国家,并沿海岸线逐步扩张至汉日南郡全境,与据汉交趾郡、九真郡故地而立的安南人相对抗。历史上,以“林邑国”为起点的占人历代王朝,被中原王朝称之为“占城”或者“占婆国”。

能够从海上丝绸之路获益,是占城得以立国的重要原因。在人类发现可以借季风横穿大洋之前,沿海岸线航行是最安全的选择。虽然占城所控制的越南中部地区平原面积狭小,但却因其与南海相接的位置、优良的港口条件,成为了南海航线的重要中继点。

由于受往来印度洋-南海航线的印度商人影响,生活在南海周边地区的马来民族国家,最初都选择了婆罗门教(印度教前身)或佛教信仰,占城人也不例外的以婆罗门教立国。此后在穆斯林商人取代印度商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主角,并逐渐将马来群岛伊斯兰化的背景下,占城人同样在公元11世纪前后改信了伊斯兰教。

从上述历史可以看出,安南人与占城人在地缘属性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说,受益于红河平原优越的农业条件,以及北属时期华夏文明的浸润,独立之后的安南国无论从人口和国家组织力来看都要占优。经由数百年的蚕食,安南在16世纪末便已夺取了占城的绝大部分领土。失去国土的占城人,不得不大量向湄公河下游迁徙。以至今天除了越南还残存有十几万占族人以外,身处湄公河下游平原的柬埔寨境内也有二十余万占族存在。

顺便说一下,失去国家的占族人还有很小一部分,沿海路迁徙至了海南岛南部,成为了定居三亚的“回辉人”。由于宗教信仰原因,这支目前人口余人的占族后裔,现下在民族上被识别为回族。

随着占城的消亡,湄公河三角洲开始浮出在我们眼前。这片肥沃的土地原本是高棉人的土地。在中南半岛各民族中,高棉人是最早建立文明国家的民族。大约在公元年左右,高棉人就在湄公河下游平原建立了名为“真腊”的文明国家。由于主体民族为高棉人,真腊王国又被称之为“高棉帝国”。存在于公元9世纪初——14世纪末,为世人留下著名遗迹“吴哥窟”的吴哥王朝,以及现在的柬埔寨王国都可以算是高棉帝国的直接继承者。值得一提的是,柬埔寨王室亦因此成为历史最悠久的王室之一。计算母系的话甚至可以上溯至多年前,成为全球历史最长的王室,以至于当下的柬埔寨国王诺罗敦·西哈莫尼,被视为柬埔寨的第97代国王。

安南王国对湄公河三角洲的人口渗透始于17世纪初。在控制占城、绕过长山山脉之后,已经衰弱的高棉帝国再也无力阻止南下的安南人。至17世纪末,西贡和湄公河三角洲成为了安南的领土,越南也完成了地缘政治结构中的最后一块拼图。

时至今日,越南的主体民族已经占据总人口的86%。无论是当年控制越南中南部的占人、高棉人,还是那些原本就被挤压于边缘山地的少数民族,都已不再具备改变这个国家地缘属性的能力。同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也不会再有恢复在越南北部统治的想法。只是作为地理相邻的两个独立国家,无论从博弈还是合作的角度,这些已经成为地缘因素的历史,都将深深的影响两国的关系。

好了,随着对南交州和越南的解读,以东汉十三刺史部为基础的《地缘·三国》地理篇也告一段落。不过这并不代表这部分的终结,考虑到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借助三国的历史平台,全景式展示中央之国的地缘结构。接下来还会用几节篇幅,解读一下:青藏高原、西域盆地、蒙古高原、东北平原、朝鲜半岛这五个与中央之国历史紧密相关的板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21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