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一个值得警惕的后来者

有这么一句玩笑话:三百年后,亚洲就只剩下越南人和印度人。

因为按照目前亚洲国家的生育率来计算,三百年后,日本的总人口将不足万。韩国则会彻底消失,中国50岁以下的人口也将低于1亿。

虽然,这只是一个段子。但也从侧面说明了人们对于如今越南这个1亿总人口,年轻人占比超过36%得极为年轻化国家的一种忌惮。并且相比于10多亿人口的印度,1亿人口的越南反而更加值得我们中国去忌惮。

以人口基数和国土面积的规模来看,我们无需忌惮越南的GDP总量会赶超我们。我们真正需要担心的是越南在我国未实现产业全面升级的情况下,能否把拉动我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给抢走。从而让我国错失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宝贵时机。

虽然中国高速发展了40多年,但距离真正的发达国家还尚有距离。要知道越是临近跨越式发展的后半程,就越不能出现哪怕一丁点的闪失。话说回来,越南和我国的中等收入陷阱有何关联呢?那就得从越南本身来说起。

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对于越南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根本没有,因为这个国家的存在感实在是太低了。可以说,越南既没有中、日、韩在亚洲的响亮名头,也没有旅游胜地新、马、泰的知名度高,人力资源更是无法与规模已达10亿的印度相较。

但是,我们却忽略了越南那极为坚韧的民族意志和家国理想。越南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自我完成解放的国家,也是和美国一对一掰过手腕的硬汉。更是在法国、澳大利亚、菲律宾、新西兰和韩国等多国部队的围剿之下独立抗争,并且取得最终胜利的国家。

这样的建国背景,属实和我国太相像了。如今越南走的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路子,这也是我们担忧越南民族性格的另一个原因。那种记恨你,却还能向你虚心学习的人往往才是最可怕的。

起初的越南在亚洲大国的阴影之下,充其量就只能当个不断吸纳溢出订单的小跟班角色。直到年越南全国出口总额这一重要经济指标,才第一次实现了对深圳的超越。大家千万不要觉得好笑,认为一个一亿人口规模的国家所创造的出口财富规模勉强超过我国的一座城市,没什么好值得炫耀的。

首先,我们都清楚深圳并不是普通的城市,它是“经济特区”。全国大量人才、资源的汇聚以及政策倾斜,才使得深圳能够达到如今的体量。可以说深圳是受到了全国的托举,我国拥有如此经济实力的城市屈指可数。

就拿人口总数和越南相近的河南来说:

年全年,越南单是出口总额就达到了亿美元。而河南全年进出口总额,两项加起来也仅有亿美元。如果把越南进出口总额放在一起算的话,可以达到亿美元。

也就是说单论外贸参与度而言,越南从年就已经完成了对中国内陆同等规模省份的超越。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南从我们身上夺食的胃口也越来越大。

人口是发展中国家向先进生产力模式迈进的重要因素。因为足量的人口可以形成以本地市场为主导的贸易环境,针对于政府保护本国企业和产业提供了可能性。其次,庞大的人口基数意味着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这给了社会培育和发展相关产业链提供了宝贵机会。

就像我国给苹果公司做代工一样,随着国内代工能力的不断迭代和进化,我们逐步吃透了相关技术。并且依托着极为廉价的全套产业链,华为、小米、OPPO和VIVO这些国产品牌,才能有机会百花齐放。

但是,人口只是一个国家向前发展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什么意思呢?强大的国家人口一定上亿,但是人口上亿却仍食不果腹的国家也不在少数。那么另外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呢?就是工业化。

和另外一个人口大国印度的发展模式不同,越南没有选择8成农民养1成IT精英和1成贵族的偷懒模式。虽然走IT路线的印度在互联网领域的地位颇高,比如说:微软、谷歌、IBM公司的CEO清一色都是印度人。但是对于印度的普通人而言,他们几乎没有享受到发展所带来的任何红利。大量人口依然围绕着低附加值的小农经济在讨生活。

过去的十几年间,越南则一直致力于发展、整合并且升级自己的产业结构。从最初低附加值的半成品纺织业、鞋袜制造业和手工作坊式的种植园经济,到后来的棉麻纺织、印染还有裁剪精加工一体化工厂、分子聚合物研发测试生产一条龙,再到今天这个在世界芯片封装、测试环节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国家。越南的工业化进程之快,让人仿佛看到了90年代的中国。

从到短短的5年时间里,越南的农业从业人口占比迅速从71%降低到了不到40%。工业建设领域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7%,加工业和制造业年均增长率更是从年开始正式迈进了10%的两位数大关。

而且和印度更加不同的是,越南社会有着更加高效的阶层流动性。这里不存在种姓制度,也没有五花八门的方言,内部文化也相对统一。最重要的是越南极为善于模仿被中国行之有效的模式,并依此逐渐衍生出了强健、立足于基层的经济决策。从地方性的招商引资到全国范围内的政策修订,也总能看到我们国家的影子。

这时候一定有人会说“越南的发展不过是承接了中国淘汰掉的落后产能,因为中国不可能永远做代工”

这句话的后半句肯定是对的,问题就出在了前半句话里。

因为无论是中国主动淘汰的那些基础产能或是那些产能抛弃了中国,这都不是重点。核心问题在于因此产生的就业缺口该怎么去解决?以及解决得怎么样?

说到这里,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就业总归要比失业强”。因为大家所能想象出来的产业升级的情景,一定是零件厂的工人走进飞机制造间、踏入芯片加工领域、迈进新能源制造领域从事着更高级的工作,同时拿着更丰厚的工资。就这样,顺理成章的将低附加值的工厂转移到海外。

然而现实中的真实情景却是我国目前依然有大量欠发达地区的居民,只能靠牺牲自己的健康去换取一份工作的机会。大量的矿工依然在缺乏防护的环境中工作,很多农民只能在相对贫瘠的土地上靠天吃饭,还有那些骑着电动车风里来雨里去,被大数据压榨的外卖员。

目前中国中低收入人群的基数依然非常庞大,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彻底脱离中低端产业工人的地步。而且人类历史上成功完成全面产业升级转型的国家,全都是在拥有了具备全球优势的高端产业之后,才开始着手淘汰落后产能的。

因为高端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同等规模下对于就业人口的吸纳力是远远比不上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业。而这部分无处可去的劳动力,单凭服务业这种体量较小的产业是不可能接得住的。比如:外卖骑手或滴滴司机。第三产业由于自身的B2C,也就是商家直面终端消费者的特性,就注定了它对于就业的吸纳力是极为有限的。

诸如我们常见的:外卖行业。几个后厨、一个前台、三四个外卖小哥,就足以覆盖几十甚至上百人的消费需求。而制造业中的芯片领域,处于行业中低端的封装、测试、内存等产业,每一个单拎出来都能创造出地方政府求而不得的就业需求。这还没完,上游企业的加工成果还会继续流转到下游企业。这就是B2B,也就是商业对商业的魅力所在。

产业关系紧密关联,就业就被层层促进。但是作为B2C的餐饮,即使餐厅后厨把菜品全部升级一遍,也带不来哪怕多一个人的就业空缺。这就是toB和toC的本质逻辑区别。

制造业能够提供更大范围的就业机会和相对稳定的收入,哪怕是微小的迭代升级都能够汇集海量的就业群体。稳定的就业群体则能带来持续的消费繁荣,而繁荣的消费反过来还会继续刺激生产端的深度研发和迭代。最终,整个工业链条就会被彻底激活,这样才能慢慢地完成“升级”低端产能的诉求。

注意,“升级”是这里的核心词。所谓的升级就是在已有的基础制造业的根基之上,完成2.0版本的升级进化。而非先将自己的低端制造业扫地出门,再将剩余劳动力逼到服务业去卖体力。这不是升级,而是降级。

在高端产业拥有能够赚取全球利润的能力之前,单纯依靠高端产业根本无法养活全国的剩余人口。普通产业和低技术要求的岗位,依然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用来过渡的唯一选择。淘汰产能说起来很轻松,但如果淘汰的这个人是你。你会怎么想?又该怎样去面对?

目前的中国之所以出现了范围不小的产能淘汰,主要还是因为国内人工成本的大幅上涨。制造业的被迫退出,并非我们主动为之,也绝非国内的劳动者被待遇更为优厚的中高端制造业所吸纳导致。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主动升级,意味着大家的收入不仅不会受到影响,反而还会向着全民中产的水平去迈进。被迫退出,则意味着一大批以此为生的家庭支柱,将会彻底失去谋生的手段。以中国目前的人口体量和结构来看,低端、高端产业两线并行毫不冲突。

当年的日本也是在保留着附加值极低的手工家庭作坊制造业的基础之上,才建立起了能够倾销全世界的汽车工业、电子产品和游戏产业。一战前后的德国,一方面以假冒伪劣的廉价生活仿制品恶名在外,另外一方面世界消费者又折服于德国在精密机械制造、电器以及化工领域上的高端制造。

也就是说从历史上来看,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成功产业化升级的国家是先剔除掉自己的低端产业链,再慢慢发展高附加值产业的。所有的国家都是循序渐进地让高端产业逐渐吸收待业劳工。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高端制造业的劳工门槛太高,并非初中、高中毕业的人通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胜任的。

目前,中国拥有大约万的低学历青年。没有了基础制造业,这些人根本找不到能够让自己安身立命的工作。而且在不久的将来,以越南为首的那些东南亚国家还会从我国持续抢走~万人的就业岗位。这些人最终都会变成我们国家灵活就业中的一份子。

放眼看去,兴盛一时的外卖、滴滴和快递早已饱和竞争。以地产为主的建筑业也在不断萎靡,缩减开发规模。这些领域如今对于就业市场的托举吸纳作用,本身就极为有限。在下一个就业蓄水池真的诞生之前,谁都不能否认基础制造业对于就业的保障性所做出的贡献。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都明白了,并非是越南拿了中国不想要的东西。反过来讲,你说中国的那些欠发达地区想不想得到这些资金以及厂房的入驻呢?可以说是太想了。

年年初,甘肃、内蒙古以及贵州这些省份出台了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就是希望能够争取到这批基础制造企业,好拉一拉当地的就业和人均收入。

因此一番分析下来就会发现,越南这个国家可怕之处就在于它在很多领域甚至是理念上都和我国形成了正面的竞争。这从越南在国际上宣传的“中国+1”的策略,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个策略的大意就是呼吁国际资本不要把钱全部投给我国,留一块钱给他们越南。因为一块钱买不了吃亏,一块钱买不了上当。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外跨国企业不断地削减在中国的投资总量。而早已尝过这种模式甜头的越南,哪怕是将自己的经济泡沫越催越大,也要通过这种自杀式的方法给我国的外贸领域捅一刀。

另外,可能很多朋友会问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意思就是:一个国家在无法顺利升级到高端制造业的同时,低端制造业又无法保住的情况之下,实际上就是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在这种情况之下,这样的国家既无法在用人成本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不能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击败富裕国家,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双双陷入停滞。小小的一个越南,是没有办法取代中国的。但是以越南为首的东南亚国家,现在却成了西方给中国放血的发力点。

英特尔和美光科技两大芯片巨头在东南亚砸下大手笔建立了芯片封装工厂,计划用来取代中国一半的相关产能。三星电子也是关掉了在我国的全部厂区,转而在越南、马来西亚斥资兴建了百亿级的工厂用来生产内存设备和显示器。苹果公司更是扬言,要将我国1/4的供应链迁移到东南亚国家。

虽然这些国际大牌目前转移的只是低端制造业,但因这些产业的迁移而导致的失业劳工以及庞大的低学历群体是否有更好的产业进行托底?如果有,我双手赞成这些只赚辛苦钱的低端工厂全部离开我国。若是没有,那我们就不得不面对西方国家给我们设好的绊子,那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因此,避免走进这个陷阱的唯一办法就是中高端产业出海。因为就规模而言,无论国内的市场多么庞大,也无法与国际市场相提并论。就消费潜力而言,中国依旧是发展中国家。民众购买力依然比不过西方发达国家的那些外国人。

如果中国的本土资本和产业一直在窝里斗,小公司靠讲故事、做PPT到处圈钱,大公司靠收割普通民众来疯狂变现。那永远也迈不过“中等收入陷阱”,有的只会是内卷。

更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是,现在的工厂由于薪资待遇平平以及严苛的管理制度而导致用工荒。年轻人宁可跑外卖、送快递也打死不进工厂。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中国也有自己的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马丁、SpaceX或者像西门子这样的国际知名巨头。那么中国的年轻人还会抗拒进厂吗?

可是我国的大公司在做什么呢?我们的大公司在研究游戏皮肤、在琢磨社区卖菜,更有甚者一门心思都在研究怎么裁撤基层员工,才能让中高层多拿奖金。

50年前,毛主席在谈到中国资本家的时候就说过这样的一番话,非常适合今天的场景。

他说“你太高看中国资本家了,他们懂得什么是资本主义吗?他们只是联合帝国主义国家剥削和压迫本民族的广大人民百姓,或者贱卖自己国家的资源,以满足自己那些贪得无厌的私利”。

这段半世纪前的话,在过去两年中不断得到应验。对外软弱妥协、对内重拳出击,指望这样的公司主动跳出舒适圈进行产业升级,实在是太难了。能靠的只能是我们国家强力的政策指导和路线的制定,倒逼他们做出改变。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距离梦想中的那一天还有非常远的路要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20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