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军士兵持枪冲锋不开枪,在好莱坞战争片中
好莱坞拍摄的越战题材的影视剧,其实与国内拍摄的抗战题材的影视剧,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美军和我军当然是高大上、伟光正了,越军士兵和日军士兵形象大都猥琐,而且也都不堪一击,以显示出各自官兵直面死神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可歌可泣的战友生死情谊。
关于越南士兵抱着上军刺的AK-47自动步枪,或是56式冲锋枪(两者真的难以区别)但却不射击,直挺挺傻乎乎地居然突入美军阵地,被背后似乎长眼的美军指挥官哈罗德·穆尔中校用一把11.43毫米M-A1科尔特手枪抬手一枪毙命。
此情节出自好莱坞战争大片《我们曾是战士》或称《越战忠魂》,因为本文推送者就保有此片正版DVD收藏,因此对这个镜头非常熟悉;是一个戴眼镜的士兵,手持上了军刺有长长弹匣的步枪,只身一人突破了美军阵地,却不开枪却企图刺死美军,结果被美军指挥官一枪击毙。
但这仅是越战题材影片中的个案,不具备普遍意义,戴眼镜的那个越军士兵,可能在与法军作战中用SKS半自动步枪或是56式半自动步枪(两者仅凭外观真的难以区分)从背后将法军一枪刺死,或许当时其脑瓜中只想重复昔日的光辉。
因此,尽管手中自动步枪火力非常猛,30发弹匣供弹至少比美军M-16自动步枪20发弹匣要强许多,但就是不开枪,只管持枪往前冲,纯属战场找死行为,但幸好只是影片中的个案,否则,就有整体诋毁北越军队作战能力之嫌了。
此片拍摄于9·11事件以后,美国尚未发动阿富汗战争前夕,由好莱坞明星梅尔·吉布森主演,影片拍得相当冗长,前50分钟情节非常拖沓,让我等军迷忍不住昏昏欲睡。
但战争打响以后,其作战场面之火爆,堪称越战题材影视剧的首位,大肆渲染了当时残酷激烈血腥的战斗过程,本文作者这么认为,对军事爱好者来说观此片战争场面确实非常过瘾。
美第1骑兵师7团1营营长哈罗德·穆尔中校率领的名美军官兵,在北越地势险要著名的“死亡之谷”德浪河谷着陆,却突然发现被北越正规军的一个加强团大约余人所包围,世界战争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直升机机降作战,美军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场战斗,也是美军和北越军队之间的第一次正式交火由此展开。
德浪河谷这一仗,让美军牢牢记住了北越军队负责此战的指挥官阮友安,尽管此战越军并没有达成大量歼灭美军的企图,但在美越火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阮友安的战术组织却非常出色,官兵也打得英勇顽强,重创了骄兵上阵的美军精锐空中突击部队,使得威斯特摩兰四星上将的“搜索并歼灭”战略,从一开始便露出了华而不实的原形。
由于冷战的特殊因素,越南战争的实质就是一场拼消耗、比耐力、斗意志的长距离有限战争,由于有苏中两大国在背后的强烈支撑,各类战争物资源源不断地输入越南,甚至直接出动高炮和防空导弹部队参战。
因此,只要越军能有效保存自己,在此基础上不断袭扰美军,甚至不用打大规模的正规战,只需采用零敲牛皮糖的战术,不断地持续消耗美军,将使得战争结束遥遥无期,那么首先撑不下去的,只能是不敢多死人的美军。
德浪河谷,并不是一场规模很大的战斗,但其重要意义却在日后益发显现出来,而阮友安之名也从此流行于西方军界。
影片冒着很大的风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越南战争,越共们不再是凶神恶煞、残忍无比的刽子手,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美国士兵们也不再是所向披靡、无人能敌的神兵,在影片中同样死伤惨重,血肉横飞,直升机被凌空打爆。
战争总是残酷的,战场上似乎永远没有赢者,《我们曾是战士》这部互好莱坞拍摄的战争题材的电影,比较真实地还原了历史的战争场面,至少战争场面拍摄的异常猛烈,让喜欢战争题材影片的军迷大呼过瘾。
当然,片中出现的美军军刺冲锋,与现实相去甚远,是编导有意地拔高,似有提振纽约双子大厦轰然倒下美国民众低落的情绪;当然,前半部分确实太沉闷了,得有耐心才能看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