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中国,此地很长一段时间还是奴隶社会

其实,“交趾”一名在南越国时代之前已有之。交趾名称来源于《礼·王制》曰:南方曰蛮,雕题交趾,雕题是纹脸,交趾注曰“足相向”,就是盘腿。《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的解释为:《礼记》称“南方曰蛮,雕题交阯”。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阯。

古时的交趾,现在的理解基本就是指“越南”,其实,它的范围在史上是一直是有变动的。当年秦始皇派出50万军队南征,倒是便宜了赵佗,让他成立了南越国。南越国后来还是并入了大汉的版图,只不过,西汉末年大乱,南方一带也蠢蠢欲动,纷纷闹独立。

到汉光武帝刘秀时期,又将失地收复了。中原经过西汉一代,无论科技文化还是生产力,相较于其它地区,可以说是相当发达,虽战争带来了巨大破坏,但前朝制度所留下的各种经验,都让这片土地在修生养息后迅速复原,不过,交趾这个地方就令当别论。

南方的真正开发当属东汉末年以后,大批北方人南下,带去了科技文化还有大量的人口。在这此前,南方是很原始的生活方式,用术语说就是:有不少地区甚至还停留于母系氏族的生活方式,比如:交趾。

生产力的差距,自然会带来各种冲突,汉朝廷对这一点有着充分的认识,于是,很是高调的宣布:交趾作为大汉的领土之一,允许保留其原有的原始社会制度,也就是允许当地人不缴赋税、不服劳役,以及可以不受教化。

这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内的两套制度,不过,地方官还是得朝廷任免。

不过,话是这么说,朝廷还是积极推动两地区之间的交流。地区发展不平衡只会带来不安,这种经贸文化的交流是有序推进的,主要靠民间,尤其是贸易,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观念,进而,推进当地生产力的进步。

如果这个过程一直推行顺利,很难说历史会怎么写,但是,中原的朝代更迭,给了交趾闹独立的机会。事实上,若是细看该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就会明白生产力进步对于国家统治有多么重要了。

这里,我们就有必要说一说“二征起义”了。

对此,有多个版本。就说《后汉书》的版本。刘秀将交趾收复后,派了个地方官苏定,他上任没多久,就和地方豪族有了矛盾。他将当地的豪族之女征侧“绳之以法”,结果,导致动乱,没兵权他又打不过人家,于是,朝廷派了马援镇压,花了二年时间才搞定。

后来,有人分析二征起义是“农民起义”。原始社会制度里有农民么?按照现代一些学者的说法,就是先进制度和落后制度之间激烈碰撞的结果。苏定没搞明白现状,他还以为所辖地区和中原一样呢,徭役赋税一起上,谁买账?大家估计都是头回听说这个概念。

当地的那些“豪强”自然也不是中原“豪强”的概念,这个时候的交趾应该开始步入奴隶社会了,在当地豪强的眼中,就没有上缴的认识,自己的东西干嘛要交给政府呢?冲突自然就起来了,双方都不妥协,苏定仗着自己是长官,将人给绑了。

结果,征家大怒,带人造反了。

当然,虽然有很多版本说是“起义”,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准确。

中国历史上的起义太多,女子单独起义的也有,不过,因为官府的“压迫”而在短时间内起兵,后来又自立为王的,似乎没有。

这说明了什么?

当时,女子在交趾的地位还是相当高的,也就是说,交趾的生产力发展相当缓慢,这个时候还残存着母系氏族制的生活方式。苏定太不了解当地情况,一心想推进先进的封建制度,结果,闯祸了。所以,马援一到交趾就上书朝廷,苏定该对此事负责。

马援是如何做的?镇压当然要镇压,这是原则问题,但是,安抚一定要到位,一定要收买人心。帮助当地人修复被破坏的房屋,这么做,就是告诉当地人:朝廷只会处理不听话的,大家只要听话,朝廷就会照顾大家,会有吃有喝有穿的,生活比以前还要好。

因为,马援看得明白,如果交趾还是延续旧有制度,以后还得乱,所以,倒不如乘此将社会秩序重建。在之后一千多年时间里,交趾虽然屡有反抗,但是,大体上一直受到中国古代政权各朝代(汉朝、东吴、晋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汉和明)的直接管辖。

现在再看这个事件,我们能悟出个什么道理?

想到了一个更久远的范例,秦惠王乘着巴蜀两国交战,派司马错灭了巴蜀。巴蜀可是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后来的秦国如何做?迁人入蜀,真正实现文化交融。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基础核心就是文化的交融,经济的互通。

汉武帝当年对交趾的政策是对的,毕竟,交趾有点落后,所以,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社会制度做事。但是,朝廷并没有对此放任不管,希望通过外部的刺激能让交趾快点“转型”,但是,没有文化和科技的带动,这个效果是需要一些时间的。因为,当地的奴隶主是自然会坚决抵制进步。看世界史也是这样,最后还是在激烈冲突后才有了结果。

而这个激烈的冲突,往往就是所谓的战争。

参考资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86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