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性一幕美国大使追赶匆匆离去的中国外

白殿风 http://m.39.net/pf/a_4710675.html

50年前的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踏上中国的土地。在中美隔绝20多年、尚未建交的背景下,尼克松开启先河,成为首位访问新中国的美国总统。2月28日,中美发表第一个共同签署的政治文件——《上海公报》。两国关系坚冰初破,开启崭新一页。

在对立20多年后的一个历史十字路口,中美选择对话、交往,而非继续对抗、封闭,这在当年有如“奇迹”,在当下仍堪称“传奇”。“改变世界的一周”“跨越太平洋的握手”“登月之旅”……这些经典话语承载了那段历史的分量。

今天,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中美关系又来到关键的十字路口,再次面临抉择。回望50年前中美的跨洋握手、发表《上海公报》,将带来哪些重要启迪?

年2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

隔绝何以打破?

年,一篇题为《越南战争之后的亚洲》的文章引起毛泽东的注意。文章写道:“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10亿最有才能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angryisolation)中。”文章载于当年10月的美国《外交季刊》上,作者是一个名叫尼克松的参议员、“反共先锋”,彼时正在积极筹备竞选总统。“10亿人民”往往被用来暗指中国。

毛泽东叮嘱周恩来读一读这篇文章,注意美国的动向。他预感到尼克松如果上台,美国对华政策可能有变。

年1月20日,尼克松宣誓就任第37任美国总统。在就职演说中,尼克松再次提及“愤怒的孤立”一词。他说,在这个世界里,国家无论大小,没有人民将生活在“愤怒的孤立”中。

1月28日的《人民日报》“破天荒”刊登了尼克松的演说全文,虽然是以批判的方式呈现。

没有人会相信,这最初的微妙“互动”将在几年后衍生出一场轰动世界的访问。

当时,中美在彼此眼中都是“洪水猛兽”,一个是要坚决打倒的美帝国主义,一个是红色极“左”的共产主义国家。两国分处太平洋东西两端,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文化传统都天差地别,没有交往,鲜有交集。

难怪年7月中美按约定时间共同发表尼克松应邀访华的公告时,全球为之震惊。

“如果尼克松先生透露他要去月球,也许不会在公众中引起这样大的反响。这简直超出任何想象。”《华盛顿邮报》评论说。

两个对峙20多年的国家怎么会想到与对方“握手”?

“50年前尼克松访华,中美开启交往大门,实现关系破冰,是双方基于国际形势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两国政治家顺应时代潮流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徐步说,这种判断和选择既是对各自国家利益需要的谋划,也是对实现世界和平的追求。

“国际形势变化带来了机遇,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让双方寻求改善关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说。

美国想尽快从越战泥潭中抽身,力求在美苏争霸中占据优势,所以需要与中国缓和关系;中方研判,在当时的形势下,改善对美关系也是有利的。

除了国家利益之需外,吴心伯还指出美方寻求对华和解的另一个重要驱动因素,就是尼克松政府的“世界观”“中国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已不同于以前的美国政府。一是认识到世界走向多极化,不再是美苏两极世界,美国外交活动也要随之走向多极。二是认识到中国作为重要新兴力量的崛起和强大。考虑到中国的人口规模和实力,必须将中国纳入国际秩序,否则国际秩序是不完整的,也无法维持它的和平与稳定。

如何确认“眼神”?

历史抉择需要雄才大略,两个隔绝20多年的国家想要打开交往大门,却需要绣花功夫。

顾及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苏联的反应以及美国国内反共力量的牵制等因素,双方或用秘密渠道互传信息,或借微妙举动互释信号,你来我往,不断试探、互动,直到确认“眼神”,敲定尼克松的历史性访问。在此过程中,一些趣闻轶事颇有传奇色彩,一些标志性事件又显示出高超精妙的外交艺术。

基辛格曾用“小步舞”来形容双方一开始小心翼翼地相互探询。

“从年11月到年6月,至少有十次美国驻国外的官员在外交场合下同中国官员搭了话。以前,只要中国人一知道他所遇到的是美国人,他们就总是马上中断接触。在这些场合中,至少有四次是中国官员主动接触的。于是,接触开始超出社交性的闲聊。”基辛格在《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一书中写道。

年12月3日,发生了美国大使追赶中国外交官的戏剧性一幕,可以作为“小步舞”的注脚。在一场时装展览会上,美国驻波兰大使追上匆匆离去的中国外交官,请其转交尼克松写给周恩来的一封信件,尼克松在信中表示愿意会见中国领导人。当消息传回国内后,周总理对毛主席说拿到了“敲门砖”,“可以敲门了”。

秘密渠道为高层接触立下汗马功劳。

在公开的华沙会谈中断后,双方又通过巴基斯坦、罗马尼亚渠道传递信息,借助巴黎、纽约渠道秘密会晤,最终完成了基辛格访华、尼克松访华的实际安排。

在美国记者斯诺年访问中国期间,中国释放欢迎尼克松访华和对美善意的信号。

12月18日,毛泽东会见老朋友斯诺时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同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登出毛泽东会见斯诺的消息,并配发10月1日毛泽东与斯诺同登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大典的照片。版面右上角还有一条“毛主席语录”:“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

年4月13日,中、美两国乒乓球运动员在北京首都体育馆进行友谊比赛。

“乒乓外交”留下美谈。

年4月10日,史上首次,美国乒乓球代表队应邀访华。一直以来,“小球推动大球”被视为极具智慧的外交艺术,由此拉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序幕。

经过“乒乓外交”的铺垫,中美高层接触的时机也随之成熟,“波罗行动”即将登场。

“波罗行动”促成尼克松访华。

年7月9日至11日,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作为尼克松的特使秘密访华。由于此行充满风险和未知数,类似马可·波罗当年游历中国,故美方将此行代号定为“波罗行动”。最有趣的是,正在巴基斯坦访问的基辛格,以“腹痛需要休养”为由,施展“瞒天过海”之术秘密访华,最终促成了次年2月的“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和中美发表《上海公报》。

“改变世界的一周”

年2月24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夫人等游览长城。

尼克松曾说,这次访问是“改变世界的一周”。从2月21日抵达到2月28日回国,这一周到底发生了什么,被赋予如此巨大的能量?

年2月21日,尼克松抵达中国的第一天,刚下飞机就留下历史性一幕:周恩来亲到机场迎接,两人紧紧握手,足有一分多钟。“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周恩来说。

访问首日的最高潮无疑是毛泽东与尼克松的会晤。原定十来分钟的礼节性会晤“严重超时”,延长到1个多小时。就中美关系与国际事务,宾主相谈甚欢,幽默风趣,又语带机锋。

在东道主精心细致的安排下,尼克松的一周行程丰富紧凑:踏访北京、杭州、上海三地,游故宫、登长城、观赏熊猫、泛舟西湖、参观上海工业展览会、品尝中国美食……

一边欣赏中国风景、感受中国文化,一边更需商讨中美关系中的重大问题。尼克松与周恩来举行了4次会谈,共计12小时,两国高级官员也进行了多番磋商讨论。

最后,一份历史性文件问世,也为“破冰”之旅郑重画上句号。2月27日,中美两国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并于28日发表。

公报的谈判异常艰辛,双方字斟句酌,锱铢必较。就在签署前夕,美方还对公报内容提出多处修改,特别是对台湾问题的措辞提出异议。毛主席说,除了台湾部分不能改,其他可以商量。

公报的格式异常独特,先亮明分歧,再书写共识。这种打破常规的创新方式在过去的外交文件中很罕见。

吴心伯表示,《上海公报》是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的第一个公报,是中美关系最重要的基石,确立了处理中美关系的基本原则和路径。特别是在最核心的台湾问题上确立了一个中国原则,美国承诺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改变了此前对台政策的模糊表述。

“《上海公报》蕴含的最大智慧是求同存异。”吴心伯说,它不是按照一般外交公报只讲共同点,不讲分歧,而是先讲分歧,再讲共同点。这显示出双方既承认差异,又寻求共同点,在此基础上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

徐步指出,《上海公报》开创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新纪元。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同美国签署的第一份基于平等和相互尊重原则基础上的双边外交文件,表明了美国对新中国立场的根本转变,展示了美国那一代政治家对历史趋势的深刻洞见。《上海公报》的核心是相互尊重,关键是承认彼此不同的社会制度,目的在于谋求实现世界和亚太地区的和平。

“公报只是一个开始,今后要做的更重要的事情,是建立一座跨越英里大洋和22年敌对情绪的桥梁。”尼克松说。

在尼克松访华7年后,一座坚实的“桥梁”贯通: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半个世纪的启示

后世评价尼克松访华的影响时,重置大国关系、撬动世界政治版图被每每提及。其实,中美关系“解冻”对世界带来的“改变”并不限于此。50年来,两国关系取得历史性发展,为两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福利。

两国经贸纽带紧密,双边贸易额从近乎零攀升至多亿美元;人员往来密切,从寥寥无几增长到每年超过万人次。

目前,中美两国经济总量超过世界三分之一,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

“回望过去50年,世界得以保持总体和平稳定,特别是亚太地区得以实现持续发展,与中美开展良性互动,不断加强各领域往来有着密切关系。”徐步说。

然而,50年前,中美长期对峙,却能打破隔绝;50年后,中美关系深度交融,美方却有声音喊“脱钩”,甚至否定尼克松当年的选择,致使中美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专家认为,当下时刻,对中美两国来说,更应该以史鉴今,温故知新。

徐步表示,以史为鉴,有几点启示。一是中美两国作为世界大国,对世界和平、稳定、发展负有特殊责任。二是中美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必须超越分歧、累积互信、聚焦合作。三是加强人员往来交流、致力文明互鉴是建立中美稳定关系的基础。

“对世界来说,今天的中美关系比尼克松访华时更为关键,因为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不稳定时期。”徐步说,突出特点是美国自身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单边主义及反全球化思潮严重上升,使世界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更加严峻。当前,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对国际事务的影响突出上升,如果说中美关系在50年前只是国际形势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今天已经成为决定性因素。美国应当适应世界的新变化,摒弃强权政治、冷战思维,学会同中国及其他新兴大国相互尊重,致力于和平相处,努力实现合作共赢。

徐步强调,“脱钩”是开历史倒车,合作才是走人间正道。回望过去50年历程,中美关系历经起起伏伏,但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历史一定会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美国一些人声称美国对华接触政策失败,实质是他们改造中国的图谋失败了,他们对中国“颜色革命”的幻想破灭了。对于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广大国家而言,中美接触无疑是成功的。对于获得实实在在好处的两国广大人民而言,中美接触无疑是成功的。中美交往造福两国人民、造福世界和平、造福地区发展的成就,绝不是美国反华政客可以抹杀的。

在吴心伯看来,美方应该从这段历史中汲取启示:第一,必须重新适应世界的变化。当年,世界从两极走向多极,现在是从单极走向多极,所以美国需要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一个多极化的世界。第二,需要接受中国的发展。当年,美国认识到必须接受一个新兴力量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崛起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今天同样应该如此,而不是试图遏制中国、打压中国。第三,必须遵守《上海公报》中确立的处理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前,妨碍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美国不能够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经常干涉中国内政,不能够以平等态度对待中国。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在《上海公报》中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确认美国将逐步减少部署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并以全部撤出为最终目标。近年来,美方不断偏离这一立场,违背自身承诺。美方损害中国的主权核心利益,必然遭到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徐步说。

去年11月与美国总统拜登视频会晤时,习近平主席指出,过去50年,国际关系中一个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中美关系恢复和发展,造福了两国和世界。未来50年,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中美必须找到正确的相处之道。

重温半个世纪前的跨洋握手,期待中美能够从历史智慧中找到今后正确的相处之道,不负时代赋予大国的使命:走合作之路,继续造福两国和世界。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廖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89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