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订单被越南抢去了5月恢复出口物流和

有朋友跟我说,他们厂子的出口形势,这几个月有点不太妙。

我没言语,电话挂了之后,就找数据看了看。

不看不知道,一看倒抽一口凉气。

出口形势,确实有点“扑朔迷离”。

5月9日,海关总署发布4月进出口数据。

按美元计价,4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速3.9%,前值14.7%;进口同比增速0.0%,前值-0.1%。

先说不利的方面。

一是增速下滑的有点快。

同比增速3.9%,创下年6月以来的最低点。

环比-0.9%,远远低于、年同期环比值8.1%、9.4%。

二是出口地区,欧美和日本都在减少。

4月对美国、欧盟出口增速较上月均大降超13个百分点至9.4%、7.9%,对日本出口同比跌至-9.4%。

三是商品结构比起前两年变化很大。

纺织纱线同比增速由3月的22.2%降至0.8%。

电脑、手机、集成电路的出口在下降,家电、家具的出口也是负增长。

原因出在哪?

很多人的解释,是国外复工复产,需求走弱,港口拥堵造成货运能力下降,交付的订单变少。

还有说美联储加息缩表,货币紧缩导致居民消费能力下降。

还有说订单被印尼、越南、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这些国家抢走了。

有道理吗?

确实有道理,可这林林总总的理由,只是出口增速慢慢下行的长期因素,绝不是造成出口下降如此剧烈的核心原因。

4月出口差,其实是一张明牌。

4月的消费不好,也是一张明牌。

这完全是一次预期之内的、非理性的、受疫情短期扰动的数据。

那么,未来如何演绎?

有一个细节,大家注意:为什么手机、电脑、集成电路这些产品出口下降得最多?

原因很简单:这些产品的产业链很长,技术附加值高,受供应链的冲击更大。

在4月份,苹果多家关键供应商暂停了在上海及昆山的生产。

主要的组装商和硕表示,产能大约占全球的20%到30%停产。

主要负责MacBook制造的广达,在4月初就停止了其上海松江区工厂的生产。

iPad制造商仁宝电子也关停了在昆山的工厂。

此外,上海聚焦了很多半导体企业,临港,张江、漕河泾、松江、闵行紫竹等均有大型的芯片产业片区。

越是高精尖的企业,越是需要精细零部件,庞大漫长产业链的工厂,在工人、物流受限的情况下越脆弱,受到的冲击越大。

但是,供应链受冲击,不可能一直持续。

李奇霖指出:4月下旬,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复工复产和恢复运输,比如4月20日起上海家重点“白名单”企业重新开工或者获得开工保障。

紧接着4月27日上海也推进了快递物流的复工复产,生活生产进一步被修复。

截止4月末,整车货运物流指数恢复至3月末的98.2%。

种种迹象表明,5月份,就是恢复出口、物流、消费的关键转折点。

上面说的是不利因素,下面我们聊聊这份看似弱势的出口数据背后,隐藏的“生机”。

民生宏观周君芝报告指出:出口数据之下,隐藏了值得玩味的“异象”。

1比起年2月份,同样是货运物流不畅,全国整车物流指数同比-26%,当时的出口直接同比大跌-41%。

可这一次,在供应链遭遇极大冲击的环境下,4月实际出口同比增速还能维持在3.9%的水平,非常坚挺。

原因出在哪?

这里需要看4月份的出口结构。

大家可以发现,日资企业、欧美外企很多在长三角设厂,对美欧日的出口同比降幅分别为13%、13.2%和19.1%,均超过10个百分点。

但是,珠三角的生产端非常稳定。

重点出口商品中,箱包、鞋靴、家电、玩具等出口坚挺,相比3月同比甚至增长,这几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均在珠三角。

而生产重点在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的产品(如纺织纱线,塑料制品、汽车、集成电路等)与依赖跨地区运输的供应链较长产品(如汽车、手机、电脑、通用机械、医疗仪器等)4月出口同比降幅都超过总出口同比降幅(10.8%)。

所以,我们就看到:

1,4月中国对东盟地区出口同比增速高达7.6%。

2,广深宁港口出货情况与上海港口形成鲜明度对比,前者是+6.6%,后者是-17%。

这说明啥?

第一,影响出口的核心原因,是供应链,不是港口的运力,也不是海外购买力下降,更不是欧美复工复产,这些因素只能影响到长期的外贸形势。

第二,种种迹象表明,东南亚出口的高增长,不会动摇我们外贸的基础,也抢不了我们的订单。

这一条值得详细说说。

年一季度越南货物进出口总额为.5亿美元(约为1.15万亿元),同比增长为14.4%。其中,出口额为亿美元(亿美元),同比增长13.4%。

这个数据,超过了深圳。

很多人又开始担心,我们的订单,被越南抢走了。

关键的问题就在这。

周君芝指出:如果越南出口订单暴增是来自我们的供应链转移,那么,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中国对东盟出口快速下降。

毕竟,这才符合产业转移过程中此消彼长的关系——“中国生产和出口削弱、东盟出口增长“。

可现在,我们对东盟的出口增速非常高,东盟的出口增速也很高。

从这个角度,就能回答一个问题:我们的出口订单,真的被越南抢走了吗?

很明显,没有。

事实上,这说明我们和东盟贸易的状态,应该用“合作大于竞争”来形容才对。

非但订单没有被抢走,在RCEP关税减免以及原产地累积原则等利好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

中信证券明明称:

中国与东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涵盖了大部分中间品和消费品,机电产品是最主要的出口商品,此外还包括化工产品、塑料及其制品以及杂项制品。

以中国对越南、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合计出口为例,年1月RCEP正式落地后,我国对上述三国的化工产品、纺织原料及制品和杂项制品出口均保持着超过两位数的同比增速,验证了RCEP框架下东盟对于我国外贸的创造效应。

当然,你要说东南亚出口崛起,对我们没影响,那也不客观。

以越南为例,其对我国部分轻工产品的出口市场形成替代,主要包括服装、鞋靴、帽类以及家具和玩具。

报告指出:

在年的时候,东盟跟我国在以纺织服装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出现了较强的出口替代效应。

而该替代效应在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领域,则表现并不明显。

啥意思?

他们可以生产衣服和玩具,可以生产家具和鞋子,唯独不能替代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链。

现在年轻人确实不爱进厂了,现在招工成本确实更贵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东南亚还是承接不了机电、电脑、集成电路、手机、精密仪器这些产品。

换句话说:我们依然拥有“全产业链”的优势。

在世界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我国有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与数字创意产业,这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们这有最具广度和深度的生产部门覆盖。

聊到这,形势就很明朗了。

疫情的扰动,终究会散去,恢复供应链,复工复产已经在路上。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下降,带动欧美日出口在下降,问题出在生产端而非需求端,只要工厂复产,恢复起来很快。

东南亚出口很强,这是事实,但差异化的分工下,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

总之,长期问题不少,外贸确实在经受考验。

作为稳增长的支柱产业,出口是稳住5.5%目标的关键一环。

但短期扰动的因素消除后,重塑信心,形势有望在5月份之后反转。

咬紧牙关,静静等待,默默努力,孕育希望,仅此而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36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