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菜东南亚游了解越南54个民族走进越南民

越南的民族竟有54个之多,走入越南民族学博物馆,知道一点越南各民族的特色。

来到河内的越南民族学博物馆(VietnamMuseumofEthnology),才知道越南的民族竟然有54个之多。

印象中只知道中国有56种民族,按照国土比例来看,狭长地形的越南竟分布了54种民族,很令人讶异。

红瑶族的成年礼。

这54个民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散布在哪些偏远角落?

之前到过北部的沙坝,越南最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地区。山区里满街身穿各式民族服装的当地居民,屈指一算也不超过十种。

要在最短时间内看到最多的越南民族风情,河内市区里的民族学博物馆是唯一的选择。

俨然是整个民俗村

巴拿族社区公房,从窄窄的传统木梯攀登上去。

博物馆不在游客区,无法与其他景点顺道一游,只能专程搭德士前往。到访前因而有些迟疑,但是网上资料说,民族学博物馆连续数年获选为越南最佳旅游景点,也是河内最大的博物馆。

抵达后庆幸果然不虚此行。博物馆不是想象中刻板的建筑,罗列着展品陈列柜,而是涵盖了户外园区的一座座民居民房,俨然是整个民俗村的规模。更难得的是,没有设计成玩乐性质的商业化主题公园,而是谨慎认真地保持了传统民居的本来面貌,把散布在越南各地的各族传统民居,搬到这片园区里综合呈现。

越南民族学博物馆在年获准建立,年正式对外开放,之后陆续建造了户外展区与新馆,成为今天看到的规模。博物馆总面积4.5公顷,馆藏1万件民族文物,4万多张照片与数以千计的录音录像内容,反映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除了作为旅游景点,也是面向专家学者的民族学研究中心。

室内展馆不只收藏珍贵文物,还展示了各种日常生活用品,根据族系分区,如京族、芒族、傣族、瑶族、赫蒙族(苗族)、占族、倮倮族、色登族等。各个展区里陈列各族穿用的衣物、使用的工具、民族乐器、祭祀用品等等,也设计了一些真人尺寸的情景,如苗族妇女在纺织机前工作,占族男子拉着一辆传统木车,还有一些比较具有民族特色的仪式,如芒族人的送葬,岱依族的祭天,红瑶族的成年礼。

更有看头的是户外的庭院部分,也是越南第一座露天博物馆。园区设计有如热带园林,种植了各种原生植物,小桥流水,绿树成荫,各族传统建筑错落其间。不是缩小版的模型,而是来自越南不同地区,可以真实使用的房屋,搬到园区后由各族工匠负责建造。每一座房屋都有地址、分布地等简单介绍,游客也可走进去感受真实的生活空间。目前看到的有十来座左右,还在陆续增建中。

展示不同民族特色

浓浓中国风的越式传统住家。

民族学博物馆不只介绍少数民族,也包括占最大人口比例的京族(越族)和越南华人(汉族)。展示民居中最精致的越式传统住家,建于年,来自北部沿海地区的清化省的一户富裕人家。全木结构,木门木窗都有百年历史,正中央的厅堂保留了神台与祖先牌位,匾额上雕龙画凤,两边写有汉字对联,感觉就像来到传统中国民居。这类中式风格的越南传统民居,在河内老区里还可见到,这里呈现的是比较完整的格局,呈U字形分布,中间是院子,正面是祖堂与客厅,两边是三代家庭成员的生活空间,以及共用厨房与饭厅。

比较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是埃地族的长屋,乍看像东马的原住民长屋。这栋展示品来自西南部多乐省,原建于年,年由16个埃地族人来到博物馆园区里重建。长屋以木材、竹子、茅草等搭建,长42.6米、宽6米,住着16名家庭成员。

埃地族是母系家庭,两三代的女儿和外孙女在同一屋檐下生活,这类聚居方式已在年代后消失。建筑离地1米高,上下使用刻有梯级的长木条,设计有如传统洗衣板,除了梯级还刻有两个突起物,上楼梯时当作扶手一抓,发现是一对女性乳房,代表埃地族的母系社会。

规模最大的是巴拿族社区公房,也是博物馆的最大亮点。浮脚楼离地3米,从窄窄的传统木梯攀登上去已经是趣味挑战。建筑以树条、藤条、竹子建造,茅草屋顶占了很大比例,挑高19米,以8根木柱支撑。高瘦形建筑在园区里特别显眼,在巴拿族部落里也是社区中心,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这座公房是在年由中部昆嵩省的42名巴拿族人,根据村子里年代的传统公房的原始样式复建。

民居当中也包括一座墓室,由中央高地嘉莱省的5名嘉莱族人建造。大型墓室可容纳30具尸体,墓室里放置一些生活用品,让往生者到另一个世界使用。建筑周边有一圈木栏杆,上面放置了一尊尊木雕,有怀孕、性交、生殖器等主题,看着有点儿童不宜,却是族人的神圣图腾,象征繁衍生息,因为死亡也是另一段生命的开始。

农村朴实民居

哈尼族的土房。

园区里也有一些农村特色的朴实民居,如傣族的房屋以棕榈叶和竹子建造,高脚屋通风防潮,下面的空间可以放置农具与养家畜;哈尼族的房子以泥土和石子建造厚墙,封闭式风格,没有窗户,谷仓与家畜也采用同样的土房。苗族的房屋向省一户村民买下,邀请7名当地村民来到这里,花了六天时间建成。房屋以当地森林的原生树木搭建,以苗族传统斧头、刀子等建造。室内空间不大但充分利用,搭建一个小阁楼储藏物品,下面是灶台。想起当年在沙坝走访少数民族村寨,看到过同样的民居,只差少了生活其中的族人,以及灶台上的烟火与气味。

传统民居另迁新址,脱离原本的风土民情与天然景观,只能依靠图文解说想象本来的生活面貌,当然还是隔了一层。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城市面貌中,能够看到一整批得以完整保留,用心修复的传统民居,已是惊艳。

逛完园区一出门回到喧闹的河内闹市,建筑工程此起彼落,街道与建筑日趋密集,回首那一大片绿色园区里形形色色的传统民居,如此难能可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27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