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参战军官熊永碧的战斗日记看对越自卫
执笔许述工作室
年4月17日,笔者赴重庆采访了一名69岁的老兵、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熊永碧老人。老人的回忆很鲜活,更为重要的是他留下了一本珍贵的《战斗日记》。这本战斗日记从年2月3日开始记录,一直写到当年的4月24日。如果说记忆可能出差错,那么当年留下的《战斗日记》则提供了准确的记载,记录了从战前准备、战斗过程、战后总结等诸多重要细节。
笔者采访熊永碧前辈熊永碧的《战斗日志》参战证书一、“川军”熊永碧,刚结婚就当兵
熊永碧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一名排长,具体单位是原第50军师团2营5连3排。在参过战的老兵中,他很特别——当兵时不仅年龄偏大(21岁),而且马上就要结婚。
这个节骨眼上去当兵,神马情况?
熊永碧生于年10月16日,四川通江人。年的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去赶集,突然发现前面很热闹。原来,有关部门在进行征兵宣传,号召大家参军报国。熊永碧心动了,于是报名并参加了体检。不久,征兵的人找上门:你体检什么的都通过了,准备和我们走吧。身体棒,学历又不错(虽因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但当时已经算是不错的学历),难怪部队会看上他。
但熊永碧为难了:马上要结婚,难不成丢下新婚妻子?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还是在办完婚礼之后踏入了军营。
年轻的夫妻回想当年的选择,熊永碧表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在上个世纪70年代,军人是很受尊敬很有社会地位的职业,属于热门选择,他选择当兵并不稀奇。另一方面,当兵对所有年轻人都极具诱惑力,穿上军装既帅又酷,很拉风。
到了部队,熊永碧由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人又机灵,很快就一路从新兵做到副班长,再到班长,然后是排长。
熊永碧参军的时候,从来没想过会去打仗。6年后,这一天来了。部队是年2月17日离开乐山驻地开拔的,而熊永碧的《战斗日记》是2月3日开始启用的,他所在的连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进行战前动员。比如,对战士们进行思想摸底(认为仗打得起来和打不起来的人各有多少,积极请战、随大流、惧战的各有多少……),进行个别谈心动员,培养代理人(如班长阵亡了谁接替指挥),加强战备,教唱军歌《来一个歼敌大竞赛》、《上前线歌》等。
部队教唱军歌《来一个歼敌大竞赛》这些与平时不同的异常行动,使大家强烈意识到:要打仗了!
二、误入越军伏击圈,险被冷枪打死
熊永碧所在的排隶属于第师,驻扎在乐山市犍为县。年2月17日,全师开拔向南疆开进,22日通过中越边境,28日接替任务向战区开进,3月1日参加战斗。
第50军师配属给第13军作为加强力量,具体任务是沿10号公路向沙巴县城(越南西北部重镇,越南领导人的避暑之地,在老街西南约40公里)推进。当面之敌是越军第A师,敌人的主力师之一。
第团战斗示意图3月1日凌晨,战斗首先在“4号桥”附近的公路和两旁的高地打响,这是攻打沙巴县城的门户之战。此战,第团2营是主攻营,该营5连是尖刀连。然而,开局对我军十分不利——部队遭遇伏击,第团2营指挥所被打散,部队一时处于混乱状态,伤亡较大。
越军这么厉害?
那倒不是,是我军内部出了问题。
友军与第团交接时,出了差错。具体交防的友军某团误把3号桥当成4号桥移交给第团,而第师在地图上发现第团从友军手里接防的是3号桥而不是4号桥,于是命令第团连夜前往4号桥接防。结果,当第团于3月1日凌晨两点半左右前往4号桥交接时,遇到的不是自己人,而是越军!
4号桥当时,第团尖刀班按照约定的口令向对方喊话,对方3人一听不对劲,一边往回跑一边报警。这下可好,四周埋伏的越军一边放照明弹,一边开火。幸亏当时是晚上而且下着大雨,否则部队伤亡会更大。
越军的惯用战法是“前阻后截,拦腰斩断,分割歼灭”。第团2营除6连外都遭遇伏击,情况危急。经过短暂的混乱,受伏部队各级指挥员马上意识到,脱困之道是迅速攻占公路两侧山头的敌军阵地。
熊永碧所在的排是预备队,任务是作为连机动兵力,视情接替其他排的战斗任务。但真正打起来之后,1排和2排都不愿意下火线,导致3排未能成建制接替主攻,而是被分散抽调出去,主要是支援2排攻占公路侧面的3号高地。大约1个半小时后,5连夺占了高地上越军大部分火力点。
在击退越军的反扑后,第师继续攻击前进,沿10号公路推进33公里,经过连续7天的战斗,顺利攻占沙巴县城。
在这一周的战斗中,3排参战7天,参加战斗26人,伤6人,亡4人。战斗中,熊永碧本人前后歼敌3人,缴获枪榴弹6枚。据他说,越军武器装备绝大部分来自中国之前的援助,以至于枪弹可以通用。
熊永碧对一名机枪兵的阵亡细节印象很深。当时,他们发现越军一个暗火力点,机枪兵想爬到更高一点的地方干掉对方。问题是,他们所在的山头是刚刚攻占的越军阵地,对方很熟悉这里的地形,还没等机枪兵完全就位,对方就进行预判并开枪,击中了机枪兵的头部。当时,机枪兵还没有咽气,熊永碧和战友们赶紧用担架抬去就医,路上发现担架一沉……机枪兵还是没熬过去。
熊永碧老人说,越南人特别喜欢利用暗火力点打冷枪,连团长曹丛连的独生子曹辉也不幸中越军冷枪牺牲,他自己也险遭不测。3月1日凌晨,当熊永碧率部进攻10号公路旁边的高地时,通讯员突然提醒他说:“排长,这里有个洞……”熊永碧预感那是越军的暗火力点,赶紧避开正面。攻占阵地后发现,洞里有一个敌机枪手已经被打死。”他忆及此事时说:“如不留神,我和通讯员肯定就被洞里的敌人打死了……”
在突然遇袭的意外情况下,第团表现出了优秀的应变力和强大的战斗力。如今,提到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有名的战事,沙巴之战常常名列其中。
对越军喊话的“谐音本”三、《战斗日记》中的经验与教训
熊永碧的《战斗日志》中总结的经验教训对越自卫反击战,经验很多,教训也不少。笔者从熊永碧的《战斗日记》中看到,在总结会议之前,他进行了认真准备,其中经验部分写了5条,教训部分写了4点。
经验部分:
1.在战斗中,首先要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有令就行有禁就止,上级指示打哪里就打哪里,就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2.发现敌情要沉着冷静果断处置,不能盲目,否则就会过早暴露目标,使我处于被动。
3.无论受到多大阻力,威胁再大,作为一个战斗员来说都不能离开自己的队伍。
4.在战斗中,充分地、灵活地、正确地利用地形地物是消灭敌人的一个关键,而后就是瞄得准、打得准,先敌开火。
5.只有发扬“两不怕”(笔者注:指的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遇敌才敢打,遇困难才敢上,就不会导致于遇见到敌人就畏缩不敢打、遇有困难就不敢上不前的局面。
教训部分:
1.由于没有战争经验,刚遇上敌情就惊慌失措(熊永碧老人表示,全连只有一个人打过仗——随同5连行动的副营长朱少成,其他人全无战斗经验)。
2.由于平时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不够,打起仗来(接触到实战)就找不到队伍,脱离班排了。造成战斗力之分散,失去指挥,造成伤亡。
3.有的同志不能正确地利用地形地物,造成非战斗减员。
4.有的同志还不会走(拉练),打(发现敌人就惊慌失措),吃(饿不得,渴不得),住(睡不着,造成疲劳)。
未来战争中,上述总结中提到的问题还会不会出现?
四、一双钢板鞋,两封诀别书
在采访中,熊永碧老人拿出一双鞋,是高帮解放鞋,但拎起来比较沉,底部很硬。当年,战士们称之为“钢板鞋”,是为了防止踩到越南人埋伏的竹签子(笔者注:有人拆开过鞋底,并非真的钢板,而是24层高压加装的帆布鞋垫)。笔者特地称了一下,0.8公斤。
0.8公斤的钢板鞋这是一双特殊的解放鞋,不需要签证就出过国。熊永碧很珍惜这双鞋,洗得干干净净,珍藏了几十年。
在越南的最后一次战斗之前,熊永碧担心自己牺牲,给爱人写了一封信——
惠兰:
我们出国作战,3月1日后进行了几次战斗,荣幸!虽还存于人间,但当我回想起受伤的战友和牺牲的烈士时,我深感悲痛……
明天又是一场战斗,也是最后一场战斗。也许我会重返家园,也许就在明天就和您……永不忘我的爱人(此时此刻我心痛得更加厉害),永别了。如我们再不能见面的话,望爱人妥善安排好家情,做好父母工作。您不要难过,身体要紧……孩子是党的孩子……您是我的好战友……别后,您离开否,您自行善处……要听话……
夫:永碧79年3月3日晚于越南大坪庙留(笔者注大坪庙是向沙巴县城推进途中的一个地点)
这封信的草稿写在一个小小的笔记本上,保存至今——
还有一封“血书”没有寄出,那是部队2月17日从乐山犍为营区出发前熊永碧老人写的,只有短短两句话“也许我会陪伴你一生,也许……如果我牺牲了,你不管是走是留,一定带上小军(笔者注小军是熊永碧年仅3岁的大儿子)。”
这封血书属于“备用”——如果熊永碧牺牲了,部队就会寄给他的爱人。由于熊永碧安全返回乐山,这封信便未寄出。妻子罗惠兰去看望战后归国的丈夫,才在背包里发现这封血书。可惜,这封血书后来搬家时不小心弄丢了,但上面引用的两句话,阿姨至今记得清清楚楚。
熊永碧后来离开部队去了武装部工作,再后来转业到老家通江县法院工作至退休,现在幸福地享受晚年生活。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小儿子长大后也参军入伍,现在已经是一名优秀的团级干部
排长熊永碧单掌托起未来的团长儿子(当“许述工作室”创始人简介
许述,四川人,军事学博士,曾在战区级机关工作,并在《解放军报》、《书屋》等媒体发表文章70余篇,接受过凤凰卫视等媒体采访,受邀到华为等演讲十余次,出版专著《这才是美军》(中将王洪光作序),出版第一年5次加印,在京东新书热卖榜常居TOP3,登上三联书店畅销书排行榜,进入美国纽约公立图书馆和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现在成立了工作室,专注于研究美军。
最新与耳闻合作出版《兵道》一书(乔良和余戈两位老师作序推荐,王洪光中将和任国强大校,姜鸣、江晓原、杨浪等名家封面推荐),主要内容是古今中外21次重大军事改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