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万英镑买英国雷达,让越军炮战中不敢还
年7月6日,老山地区正笼罩在漆黑的夜幕和绵密的雾气中。凌晨2点30分,我方境内的白石岩地区突然传出一阵刺耳的爆炸声。紧接着,各处阵地一时间警报大作,嘈杂的呼喊声此起彼伏。“敌人偷袭!”好在混乱很快就结束了。
遭遇袭击的是我边防17团炮兵营重迫击炮阵地、14军41师团9连3排前沿阵地和“辛柏林”炮兵雷达站。在战斗中,越军特工阵亡了1人、伤10人,但因为事发突然,我方不幸牺牲9人,负伤40人,还被炸坏了1部炮兵侦查雷达、1门重迫击炮,报废了2辆汽车。单纯从军事角度讲,这是一次经典的特战破袭行动,敌人是越军特工团营7连的一个排。
云南前线的我军“辛柏林”雷达
绝密的雷达站遇袭,其实这纯粹是越军瞎猫撞上了死耗子。在事后侦听到的通信中,越军以为自己破坏掉的只是我军的通讯站。而且幸运的是,我军的“辛柏林”雷达只是被炸坏了电源,经过前线部队的紧急修理,很快就恢复了战斗力。越军玩儿阴招一时得了便宜,不过在6天之后的MB-84“北光计划”中,我军就凭借凶狠而准确的炮火,再一次把越军打得不成人形。
在对越自卫反击的战第二阶段,我国从英国引进了FANo.15MK-2Cymbeline“辛柏林”炮兵侦查雷达,可以说这款雷达为战斗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这笔军贸交易,坊间也流传着许多轶事,比如说“越军的火炮每次开火后只要8秒钟,我军反击的炮弹就会落到他们头上”、“‘辛柏林’的出场使得我军占尽先机,而越军在炮战中甚至不敢还击”。其实,这些传说虽然很提气,但是大多都经不住推敲。
被 冷枪冷炮调教,英国开发出“辛柏林”,20余年后又被我军拿来收拾隔壁不听话的学生
引进“辛柏林”,也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在“两山轮战”时期,为了应对越军的游动炮击,我国才耗费巨资从英国进口了2部“反炮兵雷达”,结果还让越南人炸坏了1部, 不得不把仅剩的1部紧急调往前线。
事实上,这个说法只说对了一半。当年,我国进口雷达确实有应对边境冲突的考虑,但是考虑的时间可要比“两山轮战”更早一些,而且引进“辛柏林”的花销并不大,数量也不只是2部。
年3月王震副总理在上海参观英国航空设备展览会
年,我国与英国签署了一揽子军事技术合作协议,这其中就包括了FANo.15MK-2Cymbeline炮兵侦查雷达。不过,与S、歼-7M这些大件相比,“辛柏林”简直不值一提,它的单价只有24万英镑,4部合计96万英镑,在当时约合万美元。
这引进的4部雷达,在年年底前全部到货。其中1部交给了西安黄河机器制造厂(国营厂)用于科研,1部留在河北宣化的炮兵指挥学院用于教学,而剩下2部分别交给广州军区和昆明军区用于边境作战。
把“联合国军”炸出心理阴影的 迫击炮组
其实说起来,“辛柏林”跟我们的缘分还得从抗美援朝讲起。大家对于 的 印象,往往是“炒面加步枪”。但实际上, 也非常重视炮兵,只是榴弹炮、火箭炮这种“宝贝疙瘩”实在不够用。只有像无后坐力炮、迫击炮这些,当时我们能自行生产和保障弹药的轻便伴随火炮,才能端出来“可劲儿造”。有个数据恐怕大家都想不到,在阵地战阶段, 团营级轻便火炮的编制数量,甚至要高于“联合国军”。
到了“冷枪冷炮”运动的档口,“联合国军”就彻底吃不消了,因为 的迫击炮技术那叫一个炉火纯青。什么无炮架简便射击、单炮同时弹着,统统都是“基操”,超近距离极限射击、顶送炸药包等等花活儿,也都整成了“艺术表演”。 个歼敌过百的“狙击手”,就是玩儿迫击炮的唐章洪老爷子。
当时,炮位侦测主要依靠前沿目视观察和声响测距交汇,但是迫击炮的烟火特征不明显,声音也不大,挨了揍的“联合国军”想报复还找不到对象。上午挨了炸,呼叫远程炮火和空中支援,乒乒乓乓一通乱打,到了下午还得继续挨炸。
美军在越南战争中广泛使用的AN/MPQ-4A近程迫击炮侦查定位雷达
于是,痛定思痛的西方国家,下定决心要发扬技术优势,搞个“黑科技”出来,防止以后再被教育。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先是在年捣鼓出了AN/MPQ-4近程迫击炮侦查定位雷达,接着英国的桑恩电子公司(Thorn-EMI)又在年推出了FANO.8MK1GreenArcher“绿箭侠”雷达。
不过,“绿箭侠”的性能是够用了,但是它的吨位实在没法恭维,它得用2辆3吨级越野卡车拉着,这么大一坨开到一线,那可真是砧板上的毛刺——找锤。于是“绿箭侠”瘦身成了“辛柏林”,这下加上电源才公斤,简单分解后靠人就能扛着走。从某种程度上讲,“辛柏林”就是英国在朝鲜战场被 调教出来的东西,如今又被我军拿来收拾隔壁不听话的学生,这个缘分也是没谁儿了。
“黑科技”没那么“黑”,中国仿制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是我军首次使用的‘反炮兵雷达’,“辛柏林”是当时 的‘黑科技’,越军始终搞不明白,为什么我方的炮火如此 ,以至于他们每次开火后只要8秒钟,反击的炮弹就会落到头上。”在媒体资讯还不够发达的时候,这样的描述有鼻子有眼,一时间也深入人心,甚至让“辛柏林”成了科幻神器。不过,客观来看,这番说辞里的槽点还真不是一般的多。
采用FV-车族底盘的英军“辛柏林”雷达
首先,“辛柏林”的正式中文名称是“炮兵侦查雷达”,功能包括迫击炮定位、火炮校射、海岸监视、直升机和小型飞机等低空目标的搜索跟踪,地形测量,是货真价实的多面手。
其次,在引进“辛柏林”之前,我军就已经装备了和炮兵侦察雷达,而且早在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 阶段,就曾广泛使用。只是与进口雷达相比,国产货在反应速度、目标截获率、定位精度上,要逊色不少。
再次,“辛柏林”雷达的测量反应时间为15-20秒,但是接下来还需要进行目标类型识别、坐标确认和上报。也就是说,从发现目标到实施反击,至少得有10-15分钟的时间。就算放到今天,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在8秒内把炮弹扔对方头上。
,“辛柏林”雷达主要针对迫击炮,定位精度能达到25-40米,虽然也能侦测以M-30和M为代表的的榴弹炮(炮口初速较低),但是定位精度会下降到65-米,而对于炮口初速更高的加榴炮、加农炮和火箭炮,就无能为力了。
其实,使用雷达反推敌方炮位的技术,在二战末期就已经出现。到了冷战时代,早就成了烂大街的玩意儿。不过,最早的炮位侦测雷达,是用高炮火控雷达改装的,比如美国的SCR-和英国的No.3MK-2/F等。可是这些火控雷达发射的是锥形波束,覆盖的空域范围太小,加上在高低方向上采用的是机械扫描,所以会有“捉不住,测不准”的问题。
当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福斯特”扫描器的应用,这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J.S.Ferst,在年提出的一种同隅机械宽角扫描天线。在没有成熟的相控阵雷达技术的年代,通过同轴锥体布局的馈源和带格栅反射器,实现了在高低方向的水平平面波扫描。
而“辛柏林”雷达采用了更强大的三重“福斯特”扫描器。扫描器工作时,内外锥体固定不动。中间的旋转锥体在驱动装置带动下,以每分钟约0转的速度转动,在空间上形成了两道扇面角40°的来回扫描的倾斜波束,同时在扫描扇面下方还有一道固定的预警波束。
当来袭炮弹穿越预警波束平面时,就会被及时返现,之后扫描波束对该弹丸航迹上进行两次截获,测出每个截获点的斜距、方位角、仰角以及两点间的飞行时间, 由计算机根据这些信息反算出迫击炮的位置。
国产炮兵侦察雷达
在年引进“辛柏林”的同时,国防工业部门也布置了仿制任务。而国营厂经过6年的艰苦努力,也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1月28日,国产型炮兵侦查雷达完成验收试验,在以mm榴弹炮实弹进行的定位试验中,精度达到10m级,性能已经超过了进口产品。
实际上,“辛柏林”雷达在八十年代已经算不得先进。随着九十年代相控阵技术的普及,“福斯特”扫描器很快就被淘汰。以美国AN/TPQ-36为代表,能兼顾对迫击炮、火箭弹和加榴炮定位的炮兵侦查雷达,迅速占据了炮兵营侦察连的站位,而更为轻便的AN/TPQ-48/49则填补了步兵分队的空白,“辛柏林”发展到MK-3型后也改用相控阵天线。
国产YLC-48轻型多用途侦查雷达系统
因此,在完成型的研仿之后,“辛柏林”在我国的故事就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以SLC-2系列、BL-系列和YLC-48系列为代表的国产炮兵侦查雷达系统,形成了从覆盖战役到战术需求的系列化产品。
“辛柏林”雷达实战作用夸大,不过买的一点不亏
对于“辛柏林”雷达在实战中的作用,在网络上有观点认为,“辛柏林”的出场使得我方占尽先机,而越军在炮战中甚至不敢还击。当然,也有人认为,“辛柏林”雷达的作用非常有限,对于越军的重型火炮无能为力。其实,无论是夸大还是贬损,归根结底都是对炮兵作战存在认识误区。
当时我们不仅做不到“发现即摧毁”,更没有把对方打得不敢还击。更多时候,我们也要经过对射,才能压制住越军。大家耳熟能详的年10月14日的“蓝剑-B”行动和年1月7日的“黑豹行动”,我方突击队的主要伤亡就是敌方纵深远程炮火造成的。
我方无人机拍摄的越军阵地航片
不仅如此,我军每次都能压制住越军炮兵,靠的是综合雷达侦查、声测、无人机航拍和前沿武装侦察等手段,再加上对越军通讯网络的积极电子干扰。也就是说,虽然“辛柏林”对越军的榴弹炮定位精度不高,对加农炮和火箭炮也无能为力,但是我军凭借更强大的综合侦查与电子对抗能力,还是实现了“代差碾压”。
有了这种压制,越军才不敢靠前抵进直射我军阵地。广西方向在巩固法卡山之后,云南方向在“7·12松毛岭大战”之后,越军再也未能组织起营以上规模的攻击。而我军则可以从容组织营、连级规模的拔点作战,与敌反复争夺,在攻坚状态下取得 优势的交换比,在战略和战术上都有着很大的成功。
自卫反击战斗中的我军mm重迫击炮
公正地讲,“辛柏林”雷达确实是幕后功臣中的重要一员,但显然不是 的一员。当然,实战的结果也表明,“辛柏林”也有着不错的战绩。以广西方向的作战为例,在年3月收复法卡山之后,从当年5月22日进入阵地到7月19日撤离,我军的“辛柏林”雷达总共侦察敌炮位11个、坐标个、校射目标50个。
在法卡山战斗中,越军在反扑中动用了苏制MT-13型mm牵引式重迫击炮,而我军使用了国产仿制型号的56式mm牵引式重迫击炮。双方都是同样的武器,性能也一样。但是在炮战中,我军可以准确压制和摧毁对方的火炮,而越军始终不能有效还击。正是因为长时间的有效压制,才使得越军无力撼动我方阵地工事,最终在争夺战中败下阵来。
前线部队赠与炮兵仪器侦查营雷达连的锦旗
在年1月和年1月的两次炮击靠矛山战斗中,广州军区炮兵仪器侦查营雷达连1排的“辛柏林”也参与了战斗。其中,在年1月15日的炮击行动中,“辛柏林”雷达捕捉越军阵地坐标多个,为我方炮兵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短时间内彻底压制了越军炮火。而在年1月15日的战斗中,“辛柏林”雷达捕捉越军阵地坐标个,引导我方炮兵摧毁越军炮兵阵地3个,前沿据点数十个。
结语:战争就是要以最小的代价争取 的胜利。通过引进的先进技术,减小自己的损失,消灭更多的敌人,无论花费如何都是值得的。虽然“买到8秒先机”、“让越军炮战中不敢还手”的这些说法与事实不符,甚至还严重夸大了“辛柏林”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年我们花费96万英镑引进“辛柏林”,成功减小了前线指战员的牺牲,所以说这笔外汇上的开销依然很值。况且,我们也通过仿制,掌握了国外的先进技术,这也为国产炮兵侦查雷达系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积极争取外援并不矛盾。有的放矢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按照“洋为中用、以我为主”的原则,通过学习借鉴与消化吸收再创新,拿出真正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这也是我国军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从追赶走向引领的核心要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048.html